探访祖国西北角的“湖北亲戚”:医学博士申请延长援疆期限
博州医院在湖北援疆医生的支持下送医进牧区。
本报记者采访维族老人吐尔逊·艾则孜。
本报记者刘丰
一个“疆”字,就象形勾画出新疆的地貌特征,字的左边犹如新疆境内有漫长曲折的边境线,右侧就是“三山夹两盆”的地理分布。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位于北疆的最西端,15年前,它就与湖北结缘。
随着2010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博州更加生机勃勃。“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互动共赢、双结双促”构成了鲜明的湖北援疆特色。几年来共实施199个援建项目,援助资金11.69亿元,累计选派援疆干部人才454人,均大幅超过中央计划,援疆人数位于全国前5位。已初步建起10个智力援疆平台,培训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人次,诊治患者10余万人次;开展产业合作项目87个,协议总投资100多亿元。支持“两居”工程建房近4万户,建起教育、卫生、文体活动中心等各类社会事业项目25个,湖北援助对州师市GDP增量贡献值达6%以上。
由全国晚报协会主办、乌鲁木齐晚报承办的“新疆行·援疆情”大型纪实采访活动日前落幕,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这块与荆楚大地血脉相连的地方。
维族老人的湖北“亲戚”
67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吐尔逊·艾则孜身体硬朗,说话嗓门很大,汉语说得也很流利。
他对记者说:“我去过武汉,那里发展得很好,还有我的‘亲戚’呢。”
吐尔逊·艾则孜是博乐市小营盘镇乌图布拉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从18岁开始就担任大队书记,干了30年大队书记后,1998年2月至今担任村书记、村主任。
乌图布拉格村是一个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四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352户1700人。吐尔逊·艾则孜一直将各族群众视为亲人,他常说:“我是最基层的干部,老百姓把我选出来,老百姓在看着我,我要带好头,把每件事做好。”
乌图布拉格村大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不愿意外出务工,这使得许多村民家庭收入过于单一。通过多方打听,吐尔逊·艾则孜得知农五师87团场捡西红柿需要人手,他就让家里人外出务工起示范作用。在家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外出务工的甜头,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富裕。
尤其是新一轮对口援疆活动启动后,在湖北援疆项目的帮助下,老人所在的村子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人所说的湖北“亲戚”,就是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
2012年6月,湖北启动对口援疆“双结双促”活动后,李鸿忠与吐尔逊一家结成亲戚。当年古尔邦节,李鸿忠就委托省援疆前指工作人员上门看望,转达他的节日问候。
2013年2月21日,农历新年还未结束,吐尔逊·艾则孜带着老伴、儿子和孙女,第一次来到武汉“探亲”。
2014年9月19日,率团在新疆博州考察的李鸿忠又专程看望自己的“维族大哥”。李鸿忠还特意带来一篮石榴,他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兄弟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全国人民一家亲,湖北援疆,我们的友谊要代代传承。”吐尔逊说。
“结亲结对”是湖北援疆的特色之一。省领导带头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结亲结对”,示范带动全省15个对口支援市及相关县市的主要领导与受援地少数民族家庭结亲结对,前方46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与少数民族家庭、少数民族同事结亲结对。
医学博士申请延长援疆期
虽然武汉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年幼的儿子,李勇还是主动申请延长援疆期限。
他说,目前正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期,希望和援疆同事一起,让博州人民医院医疗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李勇是医学博士,援疆前是武汉协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2011年12月,他告别70岁的母亲、98岁的外婆,当护士的妻子和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来到新疆博州。
2012年7月的一天深夜,刚完成一台急诊手术的李勇接到护士电话:一位病人因肝脓肿合并感染性休克,病情危重。李勇赶到,病人面容苍白,脉搏微弱。
凭多年临床经验,李勇判断病人随时可能死亡。随后,他带领当地医生完成了博州第一例急诊B超介导下的肝脏穿刺引流术。康复的病人到处夸李医生不开刀就治好了自己的病。
由于历史原因,博州医院疑难病治不了,复杂的手术做不了,病人只好转院到5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
担任副院长的李勇决定进行人才引进和培训。2012年2月,他将13名业务骨干送去进修,并组织100多名青年医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3次赴内地招聘,与50多人达成意向。
经李勇牵线搭桥,博州医院首次与武汉协和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网络,同上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158次。
博州医院有位蒙古族医生叫巴图玛热,是李勇带的徒弟,李勇将临床思维、医学理论、风险控制、手术技巧都手把手教给他,巴图玛热也很快成了医院的骨干。
她陪丈夫来援疆
刘英和尹正平都是随州的英语高级教师。
2011年春,尹正平到博州农五师援教,在黄冈中学五师分校任副校长,主管高三教学并承担一个班的英语教学。
丈夫走后,刘英在家牵挂不已。丈夫经常因为忙碌加班而忘记吃饭,更让她发愁。于是,她便有个大胆的想法也去新疆,好歹互相也有个照应。
2011年9月,李英来到五师,见到半年未见的丈夫,看着对方消瘦的脸庞,不禁心疼。第二天,刘英就走上了讲台。可能是因为年龄偏大、气候水土不服等原因,刘英经常生病,但从未耽误过教学。
孩子们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刘英想出一套新的授课方式,采取分层次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从她去了后,她教授的班级,各项考试评比中都是第一。
虽然同在博州,其实刘英和丈夫离得并不近。丈夫在五师,刘英在五师的81团,两地相隔40公里。每周五下午上完课,刘英坐车赶到博乐和丈夫团聚,周日下午再坐车返回81团。
对此,刘英觉得,这段经历十分珍贵、十分难忘,能和丈夫一起携手援疆,是此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