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声:用声音传递“湘鄂情”

01.09.2014  09:42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前不久联合多家电视台和网络利用多媒体合作手段,在“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向听众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直播节目——《那河,那桥,那人!》。节目创新出一种故事化、特写式直播模式,通过一场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婚礼,透过哭嫁、拦门礼、出闺礼等婚俗细节,讲述一条河、两个城、三座桥的故事,展现两个少数民族县之间民族团结、共谋发展、共筑中国梦的主题。节目播出之后,在听众和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到一线艰难寻访

  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来凤县与湖南省龙山县共处武陵山区,两个县的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是中国距离最近的两个县。这两个县突破行政地域划分、以区域发展为目标聚合资源,湘鄂共建,协作发展,被国家设为“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针对这一典型样本,如何在广播中展现其可听性、趣味性?如何吸引更多听众参与节目的?湖北之声的主创们通过分析确立以“湘鄂情”为创意核心,将视角放到今年5月通车的“湘鄂情”大桥。来凤、龙山一水相隔,“湘鄂情”大桥是酉水河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桥。三座桥是三个时代的故事,凝聚着两地少数民族的情谊。由此又确定以“婚礼”为直播载体,寻找一对两地联姻的新人进行特写式直播。

  这一特写式直播从动议到成功直播,湖北之声先后派出5批记者近20人次,6次进山,筹备了整整3年。来凤县交通不便,直播组记者先后4次驱车、徒步进山。第一次去来凤,正赶上修建恩施到来凤的高速公路,这是唯一的进山通道,记者花7个小时走完武汉到恩施的高速路之后,又经4个小时的山路颠簸终于赶到来凤,每一次进山出山都是一整天……为了寻找一对合适的龙凤爱人,那几个月里来凤县民政局的电话几乎被湖北之声的记者打爆了……

  为加强故事的历史厚重感,直播组还请到来凤、龙山的两位老人分别担任男方的都管和女方的高亲客,以老人的视角来描述“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过去与现在的建设发展成果,描述武陵山区深处鄂湘边界的两座小城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民俗化直播模式

  要呈现一场土家族婚礼不是件易事,为此直播组还专门从两地请来两位堪称土家文化“活字典”的两位土家族老人咨询。为了一一呈现婚礼的所有流程,并能用广播充分展现土家族婚俗别具一格的魅力,直播组成员又请到了龙山哭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亲自到“哭嫁”现场指导。“拦门礼”也是土家族婚俗中非常有意思的环节,其中的摆手舞、打溜子、抢大边、洗和气脸、喝和气茶等最为传统的细节,在直播中都一一为听众进行了完美呈现。

  声音是广播的特点,也是广播的优势。一场土家族婚礼不仅要好看,更要好听。无论是两位土家族老人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还是哭嫁、唱山歌、打溜子等,声音元素为节目增色不少。为采集到质量最好的音响,直播组的录音师们提前看场地,设计录制方案,全程跟踪采集。从头天晚上的哭嫁开始到婚礼当天,录音师和记者们全程蹲守在新郎和新娘的家中收集和录制音响。

  节目播出后,听众反映《那河,那桥,那人!》为听众奉上了一部有关土家文化的有声读物,通过收听这场直播对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更对土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地专家学者也表示,这场直播全程记录了土家婚俗,为土家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跨媒体多方联合

  在直播策划之初,湖北之声就确定与相关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联合,湖南、湖北两地联手的直播模式,选定湖北经视、新浪湖北、潇湘之声作为合作媒体,《经视直播》全程拍摄报道,新浪湖北开辟图片专栏,对土家族婚礼整个流程进行专题刊发。新鲜的内容,抓人眼球的图片,翔实丰富的介绍,让这组专题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评论,并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潇湘之声派出记者现场连线,也同步进行了直播。湖北网台、恩施地方网站以及湖南红网都进行了实时发布。

  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的跟进发布也引起强烈反响。湖北之声新媒体编辑从直播策划之初就介入,并作为直播组成员一同前往来凤,深入采访挖掘细节,拍现场照片,写作原创微博、微信。直播中的婚礼从哭嫁到第二天的迎亲,微博、微信与广播节目同步进行、同步转发。直播踩点、哭嫁、迎亲3个时段,共发微博30条,每条点击阅读均突破上万人次,介绍哭嫁风俗的微博阅读量达到7.1万人次。其中,介绍拦门礼的微博单条阅读量为7.2万人次,创下湖北之声节目今年以来单日阅读量的新高。

  以广播为核心,电视、网络全面跟进、立体呈现,将“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个个宏大主题融入到一场土家族婚礼中,用老人的语言来表达,用一个个故事来呈现,节目极具可听性、可视性,用声音传递了“湘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