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海峡两岸纺织学术论坛专家访谈

24.05.2016  19:01

          5月19—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姚穆、俞建勇和来自海峡两岸20余所纺织类高校、研究单位的200余名纺织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共同探讨纺织领域从纤维到服装的创新与发展。论坛期间,学校抓住机遇访谈了与会的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出路”、“纺织科研及行业前沿聚焦”、“我校学科融合及发展”和“我校人才培养”四个问题,邀请专家发表宝贵的看法和建议。
        访谈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建勇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王训该
        长江学者  徐卫林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邢文灏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陶肖明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倪俊龙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高度竞争性产业,目前处在深度调整阶段。请您介绍一下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
 


        姚穆 :从近年来的数据看,纺织创造了2200万的直接就业和1亿的间接就业,占我国总人口的8%左右,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但在中国面临着七大重要困境,如中国纺织劳动力成本过高,纺织加工能源成本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天然纤维原料品质下降等。
        面对这些困境,我认为主要有六大出路: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指导思想;资源创新,如种天然纤维不用粮田、不用耕地,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纺织品原料用农废产品原料;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加工过程不产生污气、污水、污物;质量优先;智能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系统;教育、培训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建勇


        俞建勇 :新的时期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纺织产业,应面向时代发展需求来扩展原料及资源、加工技术的提升,如何整体提升产品的品质,我们相关产品的品质及品种能否满足我们不断发展的需求,我们的制造能否实现自我创造,经济生产能否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绿色制造来推动我们产品质量的提升,都是我们重要的理念性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面对成本的提升、环境的压力、资源的扩展,要通过产业系统的进步来解决问题。
        纺织产业如今的关键技术很多,从纺织的原料到加工都有成熟的技术,整个领域是很宽的,比如装备优良的信息化技术,完备的制成品技术等等都在这一领域内得到了结合。最重要的是在众多的技术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进步,使之与重点相契合,整个产业系统需要全面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纺织业的发展。
        陶肖明 :纺织传统行业是有挑战的,它在人才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市场等方面都有很大压力。纺织产业局限于大规模低端发展已不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寻求突破口进行创新,与新的产业融合,为纺织业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倪俊龙 :棉纺织行业存在生产要素成本、政策影响、企业管理三方面的问题。企业急需技术升级,一是棉花质量在下降,企业非常欢迎专家指导配棉;二是棉花工艺流程难度大、成本高;三是不上浆工艺,中国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对纺织工艺提出要求,只有实现真正不上浆,才能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四是智能化生产。

        二、结合您的研究方向,请您介绍一下纺织产业现阶段聚焦哪些科研及行业发展的前沿?
        俞建勇 :纺织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是我国的传统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纺织产业也体现出了科技与时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其应用也正向产业方向发展,具有新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发展时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是正常的。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王训该


        王训该 :纺织中的产品应用、企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均是当前纺织行业所聚焦的重点。尤其是在整个纺织行业链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是现在,在今后一段时间都会被重点关注。
 


长江学者  徐卫林


          徐卫林 :海峡两岸纺织论坛每三年一个周期,一年在大陆,一年在香港,一年在台湾,我们举办论坛可以有更多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到我校,让学生老师更好地到现场交流学习,一是他们了解我们,一是我们了解他们,因为在这期间他们会参观我们的实验室,和学生交流,促进纺织科技互相提升。
        我们和台湾的学术交流并不是太多,和香港交流比较多。台湾其实有纺织的院校还不少,这次论坛他们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水平,明年第八届论坛在台湾逢甲大学开,逢甲大学是台湾纺织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研究水平也比较高,通过学术交流吸引更多老师走到台湾,了解他们的研究。台湾的纺织企业以前的水平都是蛮高的,但是中国近20年的纺织企业科技进步和高校研究水平进步非常快,所以我们和台湾、香港交流可以做到取长补短。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邢文灏


        邢文灏 :现阶段我主要研究台湾功能性纺织品的验证规范,就是标准的制定,我特别说一下台湾现在的做法是怎么样的,这是机能性的纺织品研究的基础。 第一步是制定规范,东西卖给别人总要产品质量上的保证,保证就需要一定的检测,最先把规范列好;第二步是规范定好之后,考虑实验用什么设备,我们在委员会下面设定规范,设备里像SJ10就是跨全世界领域的验证单位,我们把这些单位都纳入进来;第三步是将来要做的推广,推广到国际上和老百姓中去,就是那些衣服中挂的标牌,每一家公司都不一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88个标准,这包括衣服的吸湿排汗、干爽等,除了民用的产品外,还涉及到竞技衣物的护具、医疗用防菌服等。

        三、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型高等院校,对纺织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及融合发展,非纺织相关的学科怎样围绕学校特色进行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王训该: 我们学校是以纺织为特色的高校,纺织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比如涉及到材料、机电、信息化、管理等,内容广泛。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些交叉工作,学纺织的人应该尽量向其他行业的人介绍这个行业的动态及发展,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该多来了解纺织行业的情况,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交叉融合,进行更好地合作。基于纺织行业今后的发展确确实实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在纺织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对其他学科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良好作用。
        邢文灏: 在纺织大学中,从材料的前端研究到后面的行销,不同领域的不同应用,都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至于未来的发展,单纯做纺织前途很窄,不仅仅在学校还有企业都需要整合。内地有很多的企业和领域,都可以整合应用。 
        非纺织相关专业最好是跟企业做融合,校企交流,需要老师和企业多交流。理工类的容易与纺织结合;至于说在商业部分,有行销、广告等,美术等,都会影响消费者,所以需要和其他专业做合作。纺织还可以和农业、渔业等结合。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陶肖明


        陶肖明: 武汉纺织大学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针对不同学科的融合,像生物、医用产品、化学、新材料方面就可以与纺织结合,做一些能量纺织品。关于学校特色发展方面,像其它地区的一些学校,在学生的毕业论文方面,注重团队合作,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一个项目,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研究技术的学生就可以提供技术,学习管理的学生就可以提供管理,这样效率也会大增。

        四、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院校,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怎样面对挑战及机遇?
        邢文灏: 很多家长都认为纺织不是很尖端的产业,认为生物和光电等产业是很尖端的。纺织在台湾还被说是夕阳产业,但是现在也没有下山。现在那么多学校都在竞争,相反这个冷落的专业会比较好,所以应该鼓励学生们,踏实地学习纺织的路还是很广阔的。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倪俊龙

 

        倪俊龙: 从企业的需求来说,首先,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愿意到工厂、底层、一线、基层岗位上去,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有到基层去,才能真正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这样才能有价值,这一点希望工科的学生们在一进学校时就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所准备;其次,我希望学生们到了工厂以后,能够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愿意真正的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企业的栋梁,也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说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今后学校和企业应该更多的互动交流,现在学生到工厂实习越来越少,希望学校以后能多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工厂实习,了解工厂的情况,逐渐熟悉了解自己的专业与工厂的相关问题,这样能让学生更喜欢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毕业后的路更清晰。作为工科院校,我希望学校能多和企业搭建产学研的桥梁,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学生。(大通社    覃星敏  王垚   胡江宇    朱登玉  王振中  吕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