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育儿故事多:“奶爸”“辣妈”齐上阵(图)

26.08.2014  16:59

  题:海外华人育儿故事多:“奶爸”“辣妈”齐上阵

  作者 冉文娟 范超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在国内持续走热,奶爸和萌娃在节目中的表现成了粉丝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除了聊点“花絮”、“八卦”,该片也引发了亲子教育问题的大讨论。父母爱子,天下大同。海外华人圈中,家长们在养娃育儿这件“大事”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培养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洋娃娃”会让“中式父母”得心应手吗?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家长们是游刃有余还是如履薄冰?

   奶爸”大军兴起 海外华人圈“男主内”成风尚

  男主外女主内还是铁律?当然不。在海外华人圈中,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少家有小天使的华人家庭里,丈夫从职场激流勇退,当起了全职奶爸,做饭哄娃换尿布,忙得不亦乐乎。

  英国华人孙予杨与妻子同是名校毕业,毕业后均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当婚后孩子降临,孙予杨辞职当起“全职奶爸”。在他眼里,父子关系是在男孩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他希望自己能够从心理上把儿子塑造成小男子汉。

  “当你已经逐渐习惯了一种生活,你就不会觉得这种生活很繁重。有一段时间我爸妈来英国帮我照顾孩子,我反而有点不大适应,大把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还是更喜欢亲自带孩子,跟他们一起欢笑的感觉。

  “当他们一点点长高,掉第一颗牙,第一次下水游泳,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小狗开心的笑时,你都在一旁看着他们或者欣喜或者害怕的脸,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孙予杨满脸幸福。

  同样,身在加拿大的华人饶浩雁也为培养孩子放弃了人人艳羡的金饭碗。

  孩子三岁那年,饶浩雁偶然发现儿子拥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天赋,为了全力辅导孩子,毅然从自己游刃有余的金融投资行业辞职。在开拓事业的黄金年龄“退隐”,他的决定让很多人不解。

  但饶浩雁却这样认为:“就像农民种田讲时节,孩子特定的阶段不可错过。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比天大!所以我不觉得什么牺牲不牺牲,而且陪伴孩子成长我很有乐趣,他给了我很多快乐。

  为了让孩子学好中文,儿子年满七岁时,饶浩雁更是举家迁回中国,亲自指导孩子学习功课。儿子饶家鼎做的每一题他都会看,并与孩子沟通解题思路,甚至与老师沟通辅导的重点。在他眼里,孩子8到15岁的成长期非常重要,“每分每秒都不能放松”。

Hallie Swanson的穿衣之道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衣服,不要一味堆砌名牌。(美国《世界日报》/张宏 摄)

   全职妈≠宅在家 “辣妈”育儿兼职两不误

  全职奶爸自得其乐,华人圈里的全职妈妈们也没闲着。据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全美共有8500万个母亲。在子女未满18岁的母亲里,有29%为全职妈妈。其中,亚裔的全职妈妈比例为37%,居所有族裔之首。

  2009年,家住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圣何塞市的“飞鱼”带着3岁的儿子和6个月大的女儿来到美国。当时,孩子们牙牙学语,根本没法照顾自己,她便事事亲力亲为,觉得“自己带孩子比较放心。”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要忙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她便一门心思当起了全职妈妈。

  在美国生活了10年之久的赵巧贤则从怀孕起就没再工作。平时丈夫每周只能回家一次,照顾孩子的重任便全落在她的身上。“孩子真正属于我的时光就那么五六年,她上学后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我希望能参与她的成长,享受我们每天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赵巧贤很享受“全职妈妈”的角色。

  虽说全职妈妈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照顾孩子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们因此变身“宅女”。除了做家务,送孩子上学这些雷打不动的琐事,“辣妈”们的生活也精彩纷呈。

  不少全职妈妈在闲暇时间培养起了业余爱好。原籍广西的知名博主“Hallie Swanson” 就是一例。六年前,她在工作中和丈夫相遇,赴美结婚生子。初到美国时她没有多少朋友,便萌生写时尚博客的念头。于是她自己动手设计博客,并分享自己的搭配心得,渐渐为自己聚集了大批粉丝。

  2013年,美国版“浮华世界”(Vanity Fair)评出“2013年度国际最佳着装”,Hallie Swanson榜上有名。她一张穿蓝裙子的照片刊登在该杂志年度最佳着装的版面上,与Dita Von Teese、碧昂丝等名人并列。这一次的入选也让Hallie Swanson的时尚事业更上层楼,现在的她不仅被各种秀场争相邀请,还有中国的一些时尚网站邀请她做评委。

  不甘心只是带带孩子的Yuki则尝试做起了海外代购生意。这个工作对于性格开朗、身为人母的Yuki而言得心应手,很快她便招揽了固定的顾客群。既能够结交朋友、贴补家用又不疏忽对两个孩子的照顾,Yuki的这份工作也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

  还有些全职妈妈选择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充电学习。美国加州的华人妈妈“飞鱼”说:“我儿子今年8岁,女儿5岁。他们白天上学时,我会上学读书。虽然这样的生活比较忙碌,但还是自己有点追求,感觉也挺好的。

  2013年2月9日,中国农历除夕夜,家住著名侨乡福建连江县琯头镇定安村62岁的吴存梅、60岁的吴雪娇夫妇,将6岁的大孙女吴若菲、2岁的小孙女吴若芯两“洋留守儿童”打扮得漂漂亮亮。两“洋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同吃年夜饭。(中新社/刘可耕 摄)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 “空投回国”“隔代寄养”问题多

  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孩子自然得到了满满的亲情。可在一些海外华人家庭,迫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孩子出生后很快被“空投回国”,由居住国内的老人养大,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洋娃”。在中国侨乡,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据福州市侨联统计,到2012年为止,寄养在福州的美国小公民约有近万人;而据中国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记载,在浙江青田,双亲出国的留守洋娃接受隔代抚养的比例超过了50%,身居国外的父母能经常与国内保持沟通的只有一成。

  在英国一家医疗保健公司工作的刘女士,自己的孩子刚满一岁就被送回国内爷爷奶奶身边,这让她简直“度日如年”。“宝宝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聊天了解情况,但毕竟这些不是实实在在的接触,爷爷奶奶疼孩子,总是报喜不报忧,我们也不了解孩子养成了哪些坏毛病。

  好不容易盼到一次孩子来英国,可刘女士却伤心地发现孩子跟她已经不亲了:儿子吃饭一定要奶奶喂才吃,睡觉一定要跟奶奶一起睡。如果在一个房间里,只有宝宝和她,宝宝就会表现得很不耐烦,不想跟她一起玩。

  偶尔发现儿子的小缺点,刚说两句,儿子不但不听,反而用手推她,说:“妈妈是坏人,我不要你。”自己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这样说话,虽说童言无忌,但还是让刘女士伤透了心。

  隔代寄养除了容易导致亲情淡漠,两代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容易发生冲突。

  家住伦敦北部的大可和妻子小彭就很为儿子的性格发展及启蒙教育问题烦心。之前,他们曾把孩子送回国,交给外公外婆带。老人认为孩子“高兴”最重要,舍不得让孙子受一点苦,他要什么都满足他,导致他变得很“自私”。

  有朋友家的小孩来串门,儿子不愿意把玩具和他人分享,他和同龄的孩子也玩不到一起去,完全不“合群”。“孩子变得很‘独’,幸好我们及时把孩子接回身边,现在纠正还来得及。”小彭说。

  隔代寄养亦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风险。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全美每年约有超过6万名儿童因误食药物而中毒就医,药物的一大来源是祖父母。许多老人身体逐渐衰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需长期服药控制的疾病,若不小心被家里的儿童误食,则有可能导致致命危险。

  东西方教育观念都有可取之处,华人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澳洲新快网援引每日电讯报)

   中国式父母遇上洋娃娃 “圈养”or“放养

  当孩子们从牙牙学语逐渐长大,孩子的教育便成了父母们的心头大事。对海外华人父母而言,要跨越不同国度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

  中国的家长们习惯了事事包办,让孩子随时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中,而在海外,多崇尚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让其自由发展。“牵手”与“放手”之间,华人父母们处处受到“挑战”。

  澳大利亚叶坪(Epping)市的曹先生为儿子Eric参加生日会犯了难。Eric的同学生日,邀请他参加聚会,可是邀请函上明确表示只准孩子参加,大人必须离场。儿子才七岁,能在公共场合照顾好自己吗?曹先生心怀忐忑答应了邀约。

  等到聚会结束,曹先生去接孩子时,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大吃一惊。Eric和四五个小孩正在游泳池里玩耍,另外三个小孩脸上涂满了番茄酱和奶油,脏兮兮地跑来跑去。

  当天的最高气温只有十九度,秋末露天游泳伤风感冒还是小事,但八九个小孩一起游泳,大人又不在场,虽说泳池水不深,可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责任谁来负?

  居住在澳大利亚康士比市的吴女士对女儿的社交活动也一百个不放心。女儿10岁,已经收到了好几次“sleepover”(过夜)邀请函。吴女士觉得让10岁的女儿在外留宿实在是太不安全,每次都用借口推脱。看到身边的同学们在“sleepover”聚会上玩的特别开心,女儿开始向吴女士明确要求要参加聚会。母女俩为此经常吵架,让吴女士头疼不已。

  在孩子的学业问题上,“望子成龙”的中式教育思维也依然非常流行。很多家长采用高压、严格控制的方式督促孩子学业。不准孩子看电视、严格的作息制度、陪孩子做功课到深夜……都是常用的“手段”。严苛的教育方式也许能够让孩子出人头地,但却未必与“幸福感”相匹配。

  伦敦的Cruickshank先生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两人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明显不同。Cruickshank说:“我最看重孩子身上的品质是幸福感,成绩固然重要,但性格的全面发展更不可忽视。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我和中国妻子也会有矛盾,但我们会分担教育责任,通过协商来解决。中英之间的教育理念有区别,但并不是不能协调的。

  对于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著名教育专家付小平支招,不少海外华人家庭无法脱离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他们又处处会受到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其实,东西方的教育观念都有可取之处,作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完)(来源:中国侨网)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