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流”席卷海外劲吹中国风 衣食住行显中国特色

02.02.2016  12:00
中国定制专业委员会”首届创始会员设计师之一、美籍华人设计师Grace CHEN(陈野槐)9月30日在巴黎高级订制旗舰店LES SUITES举办沙龙秀。 老金做起煎饼手脚麻利。(美国《侨报》/苏夏竹 摄)

  题:“华流”席卷海外劲吹中国风 衣食住行显“中国特色

  作者:梁异

   跨年之际,一部《芈月传》风靡中国,早在开播前,曾播出过其姊妹篇《甄嬛传》的外国频道,都已买下该剧版权。不只《芈月传》,近期多部中国影视剧在海外热播,成为中华文化海外流行的一个缩影。

    如今,外国人举手投足间透露“中国风格”,已不足为奇。随着华人在海外影响力日增,中华文化正逐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华流”席卷全球。

   正面推动 华人传播“衣食文化”成创新力量

   衣之海外时尚界也爱“中国定制

  2016春夏巴黎高定时装周设计师名单出炉,华人设计师殷亦晴第九次位列其中。此前她为戛纳电影节主持人奥黛丽•塔图设计的礼服惊艳全场。殷亦晴以东方审美结合欧式文化内涵,引领当代时尚设计界刮起“中国风”。

  随着华人设计师频繁现身世界时尚舞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时装上。加拿大“90后”华裔设计师杨女士以作品鱼尾晚礼服,在瑞尔森大学服装设计毕业秀惊艳亮相;“上久楷”宋锦面料、中国宫廷服饰纹样、唐卡艺术,也曾与国际化时尚表达融合,压轴米兰男装周。

  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服饰在国际时装界被广泛认可,融合与创新至关重要。鱼尾晚礼服设计者提出“西方轮廓,东方元素”的设计理念,礼服上身突出旗袍领子、盘扣等中装元素,下身采用西方流行的修身鱼尾廓形,并将牡丹、刺绣融入其中,表达一种中西融合“设计全球化”的概念。在米兰展示的服饰面料采用宋锦,设计借鉴汉服元素,还融入中国古代宫廷服饰花纹,打破单一形式融合多种中国元素,传承基础上又做出创新。

  除抢占各大时装秀,华人设计师也将中式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投放到庞大的国际市场。美籍华人设计师陈野槐在巴黎高级订制旗舰店LES SUITES举办沙龙秀,作为“中国定制”设计师首次以商业诉求为目标进军巴黎市场。陈野槐表示,东西方之美的国际化时装要为国内外所有女性服务,在追求创意上保持作品美感,避免走入“怪而不美”的误区。

  中国文化日趋成为时尚界“新宠”,华人设计师功不可没。他们对中国元素与现代时装融合创新的运用自如,多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陈野槐从小研习中国书法,且受中国画“留白”意境影响;参加《联合国“70+”华人当代艺术•创意成就展》的佘可燕,在潮绣精致针法基础上,融合西方设计理念的创新,则得益于自幼受其中国刺绣大师母亲的熏陶。

   食之外国人争相学做“中国风味

  正如加拿大一名中餐厅老板所说:中国菜是最早、最成功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臣,很多外国人感受中国文化都是从吃中餐开始的。随着中国与各国交往日益密切,中餐作为一张名片被越来越多外国人所熟知。

  中式小吃日趋全面进军海外市场:华人墨西哥地铁站里卖春卷、炒饭大受欢迎;美国曼哈顿中城的西安名吃前每天中午都排着长队;上海小笼包在纽约成为中餐馆必备小吃、“国民早餐”煎饼果子的小店也入驻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

  中餐馆火爆的同时,世界各地另一股力量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掀起学做“中国风味”热潮。芝加哥一项原本针对中国移民的中餐厨师培训项目,现今却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家的移民。以色列旅游部曾邀请4位中国大厨,为以色列旅馆和饭店厨师及学徒免费讲授中餐烹饪课程。

  仅学习不过瘾,有些外国人甚至自己开起中餐店。土生土长的纽约人金伯亮在纽约开起煎饼摊,并不断改良煎饼配方,他希望更多当地人可以爱上这份老北京的味道。加沙厨师叶赫提法在互联网上一边寻找菜谱和制作方法,一边实验创新,最终“研制”成功7道中餐菜品,他在自己的餐厅推行这些“特色中餐”,立即受到欢迎。

  外国人对中式美食的兴趣日益浓厚,与华人在海外开设中餐馆密不可分。据统计,海外188个国家和地区开有中餐馆,总数量达20万家。现在华人传播中餐文化,并不止步于单纯展示。纽约华埠老字号富瑶粤菜馆勇敢翻新,主厨梁继坚自创新菜,将西方食材融入粤菜,如运用意大利黑醋烹饪甜酸肉,用喜马拉雅山红盐代替葱姜与龙虾结合,吸引各国游客,也给粤菜赋予新定义。自1945年澳洲华裔厨师威廉发明中式点心Dim Sim,不少澳大利亚人带自家锅盆到中餐外卖店购买点心。与此同时,华人餐馆为适应当地人口味,专门推出被“澳化”的中餐。海外华人在中西餐饮融合与中餐创新上的努力,助推国际餐饮业掀起“华流”。

德国的风水产品超市。(欧洲时报网资料图) 纽约MTA地铁站里中文告示的蹩脚翻译难以看懂。(美国《世界日报》)

   侧面影响  华人牵制“住行市场”成购买力量

   住之“风水轮流转”到海外房地产

  近期海外房地产界流传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澳大利亚某房地产商负责出售的悉尼一处地产,因考虑到华人的数字避讳更换了门牌号,由原先的“4”改成“2B”。无独有偶,新西兰房地产商也做出过同样举措。在中文语境下看,海外房地产商如此举动着实闹了不小的笑话。但这样的现象却反映一个现实,曾经只在中国受关注的风水文化已逐渐流传海外,成为影响海外住房市场的重要因素。

  世界多地住房在建设之初,就开始考虑风水因素。美国迈阿密丽思卡尔顿公寓在建期间,特请风水大师为楼盘指导风水布局,“大师”精心选择园林植物,确保楼房面朝正确方向,所有房子“藏风聚气”,并符合阴阳五行理论。在售卖过程中,更少不了在风水文化上下功夫。美国卖楼中介不仅知道中国人不喜欢一条死胡同最里面的房子、前门与后门正对着的房子、楼梯对着大门的房子,还知道床脚正对着门的卧室中国人不会买。澳洲建筑设计师在房屋设计中添加风水元素吸引亚洲买家,公寓的广告和告示牌也配有中文字幕。这些无不体现海外房地产商对华人买家的重视。

  美国媒体称,2015年中国家庭首次成为在美置业的最大海外群体,抬升了美国大城市房价,并帮助支撑中西部地方经济。澳大利亚媒体说,悉尼房价在过去3年飙升44%,主要推手就是中国买家,他们几乎“扫荡”悉尼1/4的新房。华人承担很大一部分海外住房的购买力量,从侧面推动中华文化受海外地产商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通过华人经济推动传播至海外的中国文化,因缺少华人主动引导,往往会闹出“4”改“2B”的笑话。不过在很多西方国家,风水学正逐渐演变成新兴学科。美国17所大学开设易经风水学等专业课程,至少有12所“风水”专业学校,提供长达一年的课程,美国的建筑设计院或室内设计学院,都提供资金给风水学校。德国出现专业研究和推广风水学的机构,各类风水协会已多达上百个,书店充斥着有关风水的专门书籍。

   行之游走世界要懂“中国话

  看过海外住房的尴尬事,早前的海外出行方面也出现过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曾经纽约地铁站里中文告示的蹩脚翻译常让华人乘客不知所云。他们抱怨海报通知上语句不通顺,词语顺序像英语,让人怀疑是用计算机自动翻译系统匆忙所为。一位华人乘客直接表示:“这么胡乱翻译还不如就贴英文的,免得让人误会。”虽是好心办坏事,但海外交通设施方面对华人的重视,反映出中国文化已影响到海外出行。

  最显著的表现是中文进驻国外各类交通设施。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启动简体中文服务网站。日本长崎相关交通公司提供能24小时对应中文的出租车服务。增设中文硬件设施同时,培养中文人才也是海外出行行业一直在做的事。悉尼机场除增设中文标识牌、中文网页等硬件设施外,还提供中文电话服务,在机场安排会说普通话的代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出租车司机为更好服务中国人,特意去学习中文和关于中国的礼仪。

  与住房业相似,海外出行业也将华人视为重要的消费群体。澳洲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00.12万名中国游客赴澳度假,创下新纪录。截至9月的一年内,入境游的中国游客支出超过新西兰游客。截至11月的一年内,中国游客消费达77.2亿澳元,超过新西兰游客的25.5亿澳元。

  同样经济带动的出行业中文热潮,也需引导。巴塞罗那出租车司机所属公司为他们提供两小时左右的课程学习,内容包括中国文化、中国游客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参加者通过学习关于中文的概念,加深对中文知识的吸收,避免接待华人顾客时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