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买地中国企业频遇坎儿 收购农业用地更敏感

20.04.2016  12:31

  【环球时报驻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记者 青木 鲍婕 丁雨晴 李珍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卢昊】最近,一家“身份不详”的中国企业绕过监管机构,在法国“粮仓”安德尔省高价购地,引来法媒议论纷纷。海外买地是近年中企走出去的一个典型现象,但与其相伴的争议也不少。就在19日,中企与澳大利亚一家牧场公司被搁置半年的交易达成协议,但仍有待澳相关部门批准。有分析认为,土地问题涉及国家的长期发展,甚至国家安全,作为终极资源,未来可能会成为引发跨境纠纷的根源。不过,虽然各国企业均面临这类“敏感”问题,但相比之下中企受到的困扰看似更大。

  “中国农业企业冒险的绝佳年份

  从法国的葡萄园,到乌克兰的土地,再到澳大利亚的牧场,近年来中国公司和企业家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置地。其间,中国公司受到的关注和争议好像也最多。最近法国媒体披露的中国“Hongyang”公司在法国购地就是一例。

  据报道,这家背景“神秘”的中国公司以大约3倍于当地平均地价的价格,购入1700公顷农业用地。该公司通过让当地负债农民把农场转换成农业公司,然后购买公司98℅的股份,巧妙地绕过法国“乡土管理宪兵”萨菲尔的监管。按照法律,一旦农业生产者以公司形式拥有土地,然后出售部分股份,萨菲尔就无法插手。法国媒体称,外国人用这种手段购买大片土地,在法国还是第一次发现。除了法律问题,一些法国人还担心食品安全、乡村稳定发展受到威胁。

  中企海外买地出现这样的争议并不稀奇。上海鹏欣集团过去几年屡屡出手购买新西兰土地,去年,该公司的一项收购计划遭到否决。鹏欣集团实施这一土地购买计划的子公司大康牧业一名工作人员19日告诉《环球时报》,公司仍在就此土地收购计划与新西兰方面进行沟通,但拒绝透露详情。

  类似例子还有,今年2月当澳最大奶牛场(1.78万公顷)卖给中国买家后,有澳媒称,澳政府通过该交易“将我们的牛奶挤干了!”去年10月,拥有超过10万平方公里牧场租赁权的澳大利亚家族企业基德曼公司挂牌出售,有几家中国企业参与竞标,但因“安全问题”,竞标和审核过程被搁置,直到昨天基德曼公司才宣布与中国公司达成协议,但仍需等待批准(详见本报11版)。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企置地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中企的步伐一直在前进,而今年甚至被澳媒称作“中国农业企业冒险的绝佳年份。”据《澳大利亚人》18日报道,今年前3个月中国购买的澳农田和农业企业已超过去年全年。

  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和悉尼大学本月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在澳投资年度报告显示,去年中企在房地产和农业方面的投资,分别约占中国对澳直接投资总额的45%和3%。虽然农业在中国在澳投资总额中占比不高,但在2013至2014财年中,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农业领域最大的投资国。

  《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澳大利亚政府和商界对中国投资态度非常积极,随着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越来越普遍,民众对中国投资也更加理解,但对房地产、农业等与“土地”有关的投资,一部分澳大利亚人一直心存疑虑。

  收购农业用地更敏感

  “中国企业海外购地分为两类,一是商业地产类,二是农业用地。商业地产类无论是近年万达还是绿地在美国的收购,虽然控股权重比较大,但都没有引发当地舆论比较大的质疑”,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这种商业地产类的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交易,而大面积购买国外耕地与此完全不同,“大片耕地涉及国家的长期发展,甚至国家安全,因此格外敏感。

  国际知名房地产咨询服务投资机构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市场研究部主管简可告诉《环球时报》,海外商业和住宅土地及资产收购一般不会引起当地争议,除非收购或者开发过程中触及当地法律,或者危害当地环境。海外农业用地收购则可能会引起较大忧虑,因为这将被视作间接收购当地资源及农作物。有争议一是出于社会安全和保障考虑,二是当地政府担心国外投资者将土地产出专供出口,影响本国资源供应。“这种由收购农业用地而引发的担忧并非只针对中国企业”,简可说。

  从事海外买地的并非只有中企。德国《时代周报》称,近年来德国公司在全球各地买地,以建立食品基地,或生物燃料生产基地,以及发展木材和纸浆工业。像德国富乐斯公司,在赞比亚租地至少12万公顷。德国企业在全球买地开设工业基地的更多。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的一份报告,日本企业近年来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购了大量农田。英美韩等国也是该领域的先驱。

  德国《世界报》报道称,新的“圈地”运动不再只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大洋洲、北美洲甚至欧洲也成为国际投资商的焦点。欧洲尤其是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

  2013年,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出资22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粮食有限公司的申请,因“不符合国家利益”而被叫停。去年,Grain与其伙伴进行的调查发现,美国一个基金公司连同瑞典和加拿大的基金经理人,利用复杂的投资工具,在巴西塞拉杜购买了77万平方英里土地。这种“土地掠夺”导致该地区农民失去土地,也带来劳工冲突、环境恶化以及其他社会问题。这家基金公司买地过程中的不透明也受到诟病。

  为何中企遇到的阻碍更大?

  不过,对比发现,中企遇到的阻碍更多。“在德国买地常常会遇到许多障碍”,德国华人投资顾问周日清对《环球时报》表示,原因是往往受到“政治阻扰”,比如议会出于各种原因投票拒绝;媒体也对中企存在偏见,认为中企买地后会带来环保、失业等问题。而像美国或欧盟企业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美国亚马逊集团在德国多地买地,建设物流中心,很受欢迎。甚至中东国家企业在德买地也比中国方便。

  在澳大利亚也很明显。去年澳政府加强对向中国出售农田交易的审查,规定对中资企业出售1500万澳元或以上的农田交易都需要审批,而来自日韩美的投资者在收购11亿澳元以下的土地时都不需要审批。“就像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人一样,每当有一轮投资潮,此类口号、反对声和恐惧就会出现”,澳前贸易部长安德鲁·罗伯说。

  “欧美国家之间互相熟悉,属于盟友关系”,何伟文说,“中国的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外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也不如西方,因此往往被当地政府或企业和民众视为另类,自然难以获得信任。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分析说,一方面,欧美国家与德国有各种协定,进入土地市场相对畅通;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企业“默默无闻”,资产和交易等信息不透明,没有在网站公布,引起德国方面的担心。而欧美企业往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透明。此外,中国是崛起大国,许多德国企业害怕中国的竞争,民众也对中国企业不够了解。

  海外置地需考虑其他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对《环球时报》说,本世纪初中国企业刚刚开始海外购买土地时,国际舆论环境还相对比较宽松。2010年之后,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恶化,有关中国“资源掠夺论”的言论屡屡出现,一些国家纷纷出台对中国农业投资不利、甚至带有歧视的政策。仇焕广称,近观这几年海外购地遇到的挫折和纠纷,中国企业所面对的舆论环境更为恶化。

  有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有时他们也疑惑中企热衷海外大规模买地的战略定位是否清晰,“一个正常发展的公司不可能囤这么多土地,不排除有全球配置资产的可能性。”而正是这种海外购地,更易引起所在国民众情感上的抵触。

  “中国的秘密行动”,一名叫比利的德国农场主日前在其个人网页上写道:“中国与德国政府协商,准备在石荷州、梅前州和下萨克森州买地48万公顷,用于种植农作物。作为回报,大众集团可以在广西、江苏和广东等地建8个汽车厂。消息公布后,德国猪肉、牛奶价格大涨……还好,这只是我做的一个梦。

  何伟文说,中企海外购地要控制节奏,收购行为要符合所在国的国家利益,对当地产生可预期的透明收益,避免引起民意反弹。他认为,中企海外购地往往采用高杠杆财务方式,背后蕴藏巨大商业和金融风险,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仇焕广也建议中企谨慎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租地和买地,转向参与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经营,不失为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