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30年发展研讨会

19.06.2019  15:20

新闻网讯(通讯员何婧琳)6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和校内外的300余名嘉宾齐聚武汉大学,出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0年发展研讨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指导实验室更好地发展。

校党委书记韩进,院士徐冠华、陈俊勇、李德仁、童庆禧、刘经南、王家耀、潘德炉、杨元喜、郭仁忠等,来自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等主管部门、省市相关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重点实验室师生和校友代表等出席会议。

韩进,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吴月朗,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致辞。

韩进表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国家主管部门、湖北省、武汉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30年来,实验室发展成就巨大,得到了世界同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希望实验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徐冠华分析了实验室取得重要成绩背后的原因,希望实验室加强基础平台建设,并对实验室的未来科研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期望实验室成为我国测绘遥感科技创新体系中一个更加重要的环节,发挥更大作用。

李朋德指出,国家在地质灾害监测、资源勘查、海洋探测等方面的建设离不开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支撑作用,希望实验室面向国家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吴月朗肯定和赞许了实验室在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形成湖北省空天信息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和重要贡献,表示湖北省将一如既往地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持续支持。

李德仁总结了实验室的三个发展阶段:从传统测绘科学向现代大测绘科学发展的十年;从2000年合校时起的十年,最大的特点是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申请获得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的重点支持;从2010年以来,行“2011”协同创新建设的十年。经过大致三个阶段的30年发展,实验室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攻关能力大大提高了。当前,面向“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实验室应当勇立潮头,一年更比一年强,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实验室主任陈锐志作“实验室30年发展”主题报告,从发展历程、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代表性成果和发展规划几个方面全面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展望未来。

徐冠华、李德仁、宁津生、张祖勋、刘经南、龚健雅、林宗坚等14位专家教授荣获“实验室30年建设发展贡献奖”,韩进为徐冠华颁发奖牌,并与徐冠华一道为其他获奖者颁发奖牌。

会上,实验室校友任CEO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签订共建“城市信息计算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该公司将投入500万元支持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嘉宾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对实验室现存的问题和困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等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经过30年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测绘遥感地理信息领域最知名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国家科技部每五年一次的评估中,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有力地支撑了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排名全球第一。

实验室始终坚持追踪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率先研制出全数字化测图系统,成为国际上本领域三大知名产品之一,有力促进了传统摄影测量技术和生产手段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的变革;研制了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GeoStar,一举打破了国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我国长期垄断的局面;国际首创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3S)集成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引领了车载传感器集成以及天空地一体化的当代测绘遥感新时代,将我国应急测绘和遥感信息聚焦服务的主要技术指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核心元器件受限的条件下,将我国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直接定位精度从300多米提高到5米以内,开创了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的新时代;构建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大力推动了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关系到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牵头研制“珞珈一号”01星,开展夜光遥感和低轨导航信号增强科学试验,推动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PNTRC的引领性发展……

(摄影:张华   编辑:肖珊、周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