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科60年】引领前沿,服务国家

10.10.2016  11:35

记者:付晓歌

2015年3月,武汉大学一项遥感研究引发了全球媒体高度关注——83%的夜间灯光消失,大部分城镇处于黑暗之中。卫星图像分析表明,四年内战导致叙利亚正处于严重人道主义危机。

该研究由李德仁院士和李熙博士共同署名,在《国际遥感杂志》作为封面论文刊出,引起美联社、路透社等超过100家国际媒体和组织的关注。

作为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测绘科学研究实体,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紧紧把握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在互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充实学科的科学内涵与技术领域。跟踪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用科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武大人一直在路上。

瞄准“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有两个项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武大的专家主导负责的,这在全国高校中绝无仅有。

参与这两个攻关项目的,是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位院士带领的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在各方支持下,正通过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攻克两个国家重大专项技术难关,服务于智慧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动我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努力实现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强军、富国、利民”的目标。2014年,该团队获得地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系统性和先导性研究,突破了卫星测高、精确定位、精密定轨、测图自动化、高分辨率信息提取与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实现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和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技术最复杂和建设周期最长的航天基础工程。上至航空航天,下至工业、渔业、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无所不在。

在北斗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武大测绘人功不可没。刘经南介绍,武汉大学主要负责卫星的精密定轨和卫星数据处理。武大人精确定位了卫星每个瞬间位置。

2011年1月18日,中国自主版权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版上线,向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统一的在线地图服务。因为有了它,中国测绘科学的国际地位得以继续保持与美、德并驾齐驱,牢牢占据世界前三名。

由龚健雅院士担任总工程师的武大吉奥公司,是“天地图”的主要数据服务商。龚健雅在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基于自创的理论与模型,自主研发了GIS基础软件与网络服务平台以及遥感地面处理系统,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有了这种技术,一条河流、一栋房屋、一条路,甚至一棵树,都可以精准地定位,并显示到“中国天地图”中。

追踪国际前沿,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2016年7月4日,地球观测领域的中欧大型科技合作项目“龙计划”四期在我校启动,李德仁是“龙计划”中“中国地形和形变”合作领域的首席科学家。

龙计划”四期涵盖大气、农业、城市化等8个领域框架下的27个合作项目,为期4年。合作内容扩展至全球森林监测、二氧化碳监测、遥感定标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面向欧洲和中国最新发射和将要发射的卫星数据,继续在地球观测应用研究、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遥感研究团队承担了其中“地形量测”主题的合作研究,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数据提取高精度地表沉降信息、滑坡形变监测和多波段雷达干涉测量数据提取数字高程模型等方面,与欧方专家紧密合作,取得了一批国际前沿成果,培养和锻炼了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并通过这一交流平台,吸引了多名欧洲青年学者,来实验室合作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公认的“世界测绘教育之都”,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国际学界的地位日益提升,并不断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在备受瞩目的南极科考事业中,也有武大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我国独立从事南极科考的1984年起,武汉大学就开始了自己的南极科考之旅。

近10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南北极中山站、长城站、黄河站建立了3个常年GNSS跟踪站,在南极内陆昆仑站、泰山站建立了2个GNSS度夏跟踪站,在菲尔德斯半岛、拉斯曼丘陵地区和格罗夫山地区建立了区域性GNSS监测站。

武大人不断探索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获取许多地面上无法得到的数据和信息,使人们对南极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获取极地冰盖冰面流速,开展南极蓝冰、冰裂隙的提取研究,监测全南极冰架和海岸线的变化。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为极区地理属性信息提取以及研究冰雪环境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我校还编制了出版覆盖面积近20万平方千米的各类基础地图,完成了359条中国命名的标准地名,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南北极地图集》《南极洲地名图集》。

不断开拓创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测绘学科以“时空基准—对地观测系统—遥感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网络服务转化”理论与方法为主线,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导航与位置服务、航天航空摄影测量、遥感信息处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3S集成与网络通信、海洋与极地测绘、色彩学等方向不断发展,提出了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理论、模型、方法与前沿技术,建立了我国地理信息服务标准体系,解决了高分全球测图和卫星高精度定轨等难题,在一批方向上实现了从跟踪研究到引领发展的跨越,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面对国家安全保障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等重大问题,测绘学科在我国西部困难地区测绘、中越边界雷区测绘、海岛礁无人区测绘、汶川玉树地震快速测绘、地理国情监测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和国防安全信息保障中屡建功勋,为我国向遥感测绘强国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10年,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肩负使命,为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攻坚克难。累计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6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7项,其它国家、省部级、境外合作及国内重要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20亿元。

10年间,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及各类国际奖励共161项。在研究成果方面,共取得发明专利401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15项,出版专著187本。测绘学科2006 至2016年间收录于SCI和SSCI的“测绘类”文献2447篇,居国内高校前列。

以上这些是我校测绘科研工作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引领着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的潮流,并使之走在世界前列。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