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科60年】名师荟萃,学术传承
记者:肖珊
理想的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对于大学教育,林语堂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
幸运的是,我校测绘学科从1956年筹建之日起,即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家,他们视教书育人为根本,倡导教师们“必须更好地加强基础课程”,“钻研尖端的专业知识,编写教材,试行开课”。这种风气一直秉承至今,已有20个年头、由6位院士和数位知名教授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即为佐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测绘学科建设初始,即云集了一批中国测绘界的学术大师。学术前辈们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高度重视学科的传承发展;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根基,形成了优秀的学科文化,影响深远。60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测绘学科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聘教授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青年千人4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学者6人、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测绘地理信局科技领军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2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和楚天学子1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武汉大学“351”人才76人。
测绘学科始终坚持广纳贤才,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壮大补充新生力量。一是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以学科的交叉融合、集成发展,为人才搭建更大的学术舞台,汇聚多学科优秀人才。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和学校政策支持,加强海外高层人才引进。三是加强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武汉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由于十分注重学术传承、师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形成了“五代传承、四世同堂”,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队伍建设格局,在业界传为佳话——
学科创建伊始,以夏坚白(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王之卓(曾任交通大学校长)、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曾任北洋大学代理校长)等5位一级教授为代表的全国测绘学精英,包括30位正副教授,成为第一代学术带头人。王之卓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国航测之父”;金通尹开一代新风,奠定测绘学科“大道首为公”之治学精神和注重提高质量、按教育规律治校的传统;叶雪安以学术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的杰出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测绘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测绘学科奠基人不仅科学研究成果卓著,也教育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后继人才。陈俊勇、李德仁、刘先林、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成为本学科学术领军人物,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测绘学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
2011年,龚健雅、李建成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校友郭仁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成为第三代测绘学科的领军人物。
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下,测绘学科青年学术骨干不断涌现,一批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人才,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作为第四代人才,他们朝气蓬勃,勇于创新,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领域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并将引领学科的未来发展。
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年轻人走上科研一线的政策支持,促使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成长起来,入选湖北省和武汉大学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后劲可嘉的第五代。
以老一辈学者为前导,以“院士群落”为引领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已经形成了测绘学科跨世纪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共同努力,使我国成为测绘科学的世界三强之一。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