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清零后“消耗快”谁来监管
■ 观察家
流量不清零后,公众反而觉得跌进“偷流量”陷阱,这跟流量计费系统“运营商内部掌控”与“公众无从知情”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不无关系。
据报道,三大电信运营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已有20多天,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反倒是,有些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中吐槽,10月以来流量消耗速度太快,如“9天用完了平时30天的量”、“1秒用掉二三百兆流量”、“1天使用了近550MB的流量”等情况,这引发广泛关注。
舆论场中,反馈手机流量异常增加的声音不时有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流量收费标准下降后,自己的流量使用习惯并没太大改变,但流量消费却噌地上来,所以降流量收费,未必使许多民众通信成本降低,却可能增加。此次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后,因许多网友密集反映流量“消耗快”,该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
平心而论,在缜密查证前,将流量“消耗快”跟不清零实施的节点联系起来,或许失之主观,给运营商扣上“偷流量”的帽子,也言之过早。
如果大面积的流量“跑得快”属实,那问题可能也挺复杂:有的情况,不排除运营商有猫腻,表面上降流量费用,实际上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计量做假弥补降费后的损失;有些或是运营商失误造成,如流量清零周期调整后,由于计费系统改造时间紧,没做好调试,导致许多人流量异常;还有些兴许是因消费者在使用中不注意,比如手机被植入恶意软件,自动访问网络导致流量异常。
这些情况尚需查究,但就眼下看,舆论急冲冲地将气撒在运营商头上,跟运营商对待此类消费纠纷时的草率和粗糙化处理不无关系。从网民反馈和现实情况看,运营商们遇到消费者此类投诉时,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卸责任,在网上,随处可见许多人投诉手机流量异常却无果而终;有时运营商还采取息事宁人态度,对于流量异常投诉或直接退费,或额外赠送流量进行弥补。这般和稀泥的做法,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却并没让消费者信服,反而认为运营商因心虚而捣鬼。
更为重要的是,运营商们的流量计费系统到底是怎么设计和运作的,这一计费系统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公众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一方面运营商内部掌控着流量计费系统,另一方面,作为企业,运营商有追逐利润的动力,在此情况下,流量计费的公正性如何让人信服?
所以,对于公众“流量不清零后消耗快”的吐槽,运营商们别只是澄清。对于类似的投诉,运营商应建立起规范的处理机制,对于每一起流量异常的成因,都应调查清楚,给民众看得见的公正。如果是运营商的问题导致的流量异常,该问责问责,该道歉道歉,绝不能大事化小。如果非运营商方面所致,也不意味着运营商可以无所作为,通过技术手段帮助用户做好流量监控,对用户出现流量异常及时进行告知,对恶意软件进行封杀和阻拦,这些运营商在技术上都不难做到。
从监管层面讲,对于流量消费这样一种新型消费,目前监管手段显然没有跟上,此外,流量消费作为通信消费的一种,监管权力较分散,由通信和质监两家掌管,其日常的监管情况公众也并不了解。所以,将监管权力有效整合,并动态公开监管过程和结果,这才有助于打消公众顾虑。
总之,流量不清零后,公众获得感很弱,反而觉得跌进“偷流量”陷阱,一个惠民政策引出这样的“故事”,相关各方需要好好想一想了。
□于平(媒体人)
(原标题:流量不清零后“消耗快”,谁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