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是文化“流星雨”
苑广阔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14日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工匠精神”“洪荒之力”“小目标”“蓝瘦香菇”等词语上榜。(12月15日《信息时报》)
《咬文嚼字》杂志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每年评选公布的“十大流行语”,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客观而言,每年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确实名副其实,都是在当年引起广泛认同,并且被大量模仿、引用的词语。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流行语”确实够流行,却也难持久,最后往往真的成了文化界的“流星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乃至于一些网友还没真正明白某个流行语的意思是什么,它就不再流行或者被取代。从根本上说,所谓的“年度流行语”,如果作为一种年度文化现象的浓缩和总结,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过于关注,也没有必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速朽的东西。
真的值得关注的,是当这些“年度流行语”流行的时候,网友、公众甚至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对它们的态度。如果说部分网友为了表示自己的与时俱进,生怕因为不会引用“年度流行语”而乱用滥用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一些主流媒体为了表示自己接地气、赶时髦而乱用、滥用,似乎就有些不妥了。就以“洪荒少女”傅园慧创造的“洪荒之力”为例,一时之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用,能用的地方在用,不能用的地方勉强在用,最终引发了一些人的反感,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警觉的。
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当一句网络流行语风头正劲的时候,会“衍生”出无数的跟风副产品。比如广西南宁一位小伙子因为和女友发生误会而录制的一段视频,最终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催生出一句流行语“蓝瘦香菇”,结果网友不但疯狂传播引用,而且很多网络上的独立音乐人还以此为歌名,创作了很多首网络歌曲,最终自然都沦为了“文化垃圾”。这种跟风现象其实就是一种“蹭热点”,这样的现象多了,对文化原创成为干扰和阻碍,并不值得肯定。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