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洪山村实现“垃圾分类” 村民:其实没那么难

05.06.2015  10:18

村里将村民们搜集来的无害生活垃圾,堆放在大棚里做有机肥。

村里的“资源师”李华堂将分类好的垃圾送到垃圾回收处理站。

    武汉晚报讯(记者刘兆阳 通讯员魏红明)昨天早晨,新洲区旧街洪山村村民宋梅把从屋里清扫的垃圾分成三堆——菜叶、果皮作一堆,塑料袋作一堆,空饮料瓶、纸盒作一堆,然后分别放进门前的三个垃圾桶。此举,宋梅已坚持了一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宋梅所在的洪山村全部318户村民都做到了垃圾分类。

    村委会主任洪国祥说,洪山村下辖4个自然湾,以往每个湾设有七八个垃圾池,小型垃圾车一周要拖十几趟。去年5月,区环保局将洪山村作为试点,引进了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将生活垃圾、秸秆、干树枝回收后用来制造有机肥。

    实施这一项目的前提条件是村民能接受垃圾分类的理念,并一改长期以来垃圾混装的老习惯。为此,在实施这一项目前,村委会组织村民听课、观看宣传片,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垃圾分类的好处,并在每户村民家门前放置三个垃圾容器,分别标注“可卖垃圾”、“可腐垃圾”和“可燃垃圾”字样,还给每户发放一本小册子,里面列出了三种垃圾的分类、用处和操作方法。

    垃圾分类项目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肖波教授证实,城市垃圾分类难以推行,主要是分好类的垃圾在转运过程中还是被混在了一起,但洪山村真正做到了分类回收。村里专门配备了一名资源师,每天挨家挨户收集一次可腐垃圾,每周收集一次可燃和可卖垃圾。回收后,可卖垃圾当作废品被集中卖掉,每户居民一年可分得几十元钱;而可腐垃圾切碎后转化成有机肥,村民正好能用上。

    “刚开始觉得特别难,经常分错,现在已形成习惯了,”宋梅说。村里的资源师李华堂最初经常要帮村民“纠错”,清运全村4个湾的垃圾要花上大半天时间,但现在每天上午10点就收工了,因为“村民们基本上不会分错了”。

    令人欣喜的是,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后,村里的近30个垃圾池告别了异味和蚊蝇,村湾变成了更宜居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