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荆州落地 携手共绘新图景

20.08.2014  13:04

  荆州日报讯(记者 黄巍薇 倪鹏 特约记者 童亮 通讯员 林继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湘鄂两省,尤其是荆州、岳阳等城市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四市要形成整体,在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系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统一筹划、共同推进,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共赢。”8月13至14日,市长李建明亲率市政府考察团,赶赴湖南省发改委和岳阳市,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工作进行对接交流。

  市长亲自带队,市发改、经信、住建等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考察团赴湘,体现了荆州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视和工作推进力度。

  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湘鄂两省联手呼吁已久的政策最终落地。荆州作为湖北省唯一全境纳入规划范围的城市,与湖南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及长沙市望城区共同迎来发展新机遇。

  如何争取国家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应?面对发展机遇,荆州将如何行动?日前,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荆州市正加紧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对于如何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本期《产经周刊》聚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荆州“落地”之路,探析荆州与岳阳等市如何完善合作机制,寻求区域协作之策。

   荆州迎来“洞庭”新机遇

  于荆州而言,谋求大发展的机遇再次降临。

  “八百里洞庭”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美誉,她地跨湖南、湖北两省,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如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美丽蓝图正徐徐展开,荆州与岳阳、常德、益阳等城市一道,联手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投资和产业布局方面的支持,加快推进洞庭湖湖区综合治理,将其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这是国家给洞庭湖流域的新定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评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荆州、岳阳、常德、益阳四市组成“铁三角”,形成中部地区区域发展又一新格局,将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抱团”提升湖区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这不仅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融合,更将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先行军”。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对荆州意义非凡。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跨越”的总体步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重点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布局方面,环洞庭湖流域将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滨湖特色产业,这将为荆州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带来巨大推力和强力支撑。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保护及现代农业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点内容,这是争取国家支持解决荆州平原湖区“三农”问题、水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利契机。

   从“生态荆州”破题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内,“生态”被摆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受江湖水系、气候环境、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洞庭湖区湖泊萎缩、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相关资料显示,洞庭湖面积已由清道光年间汛期的6000平方公里骤减到现在的2820平方公里,被江西鄱阳湖超过,成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综合治理湖区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此外,作为中部粮仓,洞庭湖地区农业生产总量占湘鄂两省“半壁江山”,在保障鱼米之乡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发展实力,成为发展新命题。

  荆州地处四湖流域,唱响生态荆州,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前进“主旋律”。“我们正以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市发改委该负责人介绍,5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召开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并已着手编制《湖北省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同时,我市已策划防洪排涝工程、血吸虫疫区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工程、土地综合治理工程、综合交通网线建设、粮食安全等六大专项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

  同时,荆州还将加快恢复生态水域,改善区域水质,以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构建江河湖畅通、洪水调蓄、枯水调剂、江湖两利的水网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推进沿湖、沿河、沿路林带建设及岸线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加大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并推进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循环化改造等。

   以“产业荆州”为支撑

  建设生态荆州,绿色的产业发展是前提和基础。

  目前,荆州共策划储备10大类共139项,计划总投资达7498亿元的重大项目,包括江湖调节工程、现代农业工程、新型工业集聚工程等方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荆州将通过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洞庭”。

  具体而言,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打造荆州绿色农产品品牌;逐步推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化、标准化特色农林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等;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将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具有湖区特色的主导优势产业,并建设以华中农高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园,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促进产业聚集发展、错位发展。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建设,同时,用足用活“三国文化”、“楚文化”、“水文化”文化品牌,促进荆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区域联动话发展

  洞庭湖,湘鄂儿女的母亲湖。自古以来如血脉般,连接着湘鄂两地。

  “荆州与岳阳等洞庭湖区域内城市,同饮一江水,地缘相近,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相近性也有互补性。”8月13至14日,荆州市政府考察团赴湘,开启了两地协手合作,共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大幕。

  在湖南考察期间,市长李建明重点就促进两地关于洞庭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合作,与湖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进行协商交流,四市要加快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调机制,在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系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统一筹划、共同推进。

  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两省发改委将“组团”向国家发改委申报重大项目,跨区域合作可从交通基础设施破题。湖北省发改委地区处孙大钟说,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环洞庭湖公路网和二广、荆州—益阳高速公路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畅通洞庭湖经济区内路网。铁路方面,要加快武汉—荆州—常德—张家界铁路、宜昌—荆州—岳阳铁路、荆门—荆州—常德城际铁路等建设。

  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也是跨区域合作另一值得关注的领域。

  荆州长江岸线总长483公里,港口腹地范围大,水运口岸历史上就一直是相邻地区的重要出海口。目前,荆州组合港最大靠泊能力为3000吨级,全港仓库面积2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1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将建成百万标箱、5000万吨吞吐量的两湖平原枢纽港。荆州市在规划建设港口码头特别是临近湘北区域的港口码头时,已充分考虑湘北区域物流发展的需求,可为湘北区域物流通江达海提供有力支撑。“湘北常德、益阳等地物流可‘借道’荆州黄金水道,共同推动生态经济区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亮方说。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应运而生,展现了我国从大中城市驱动发展到跨区域联动的重大变革,跨区域发展,考验的正是区域协作能力。据悉,下一步,两省将共同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荆州、岳阳、常德、益阳四市参加的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协调班子。同时,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共同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考评体系,健全两省高层协商机制,制定湖区四市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链接——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核心提示

  1个主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个愿景——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5大战略定位——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

  “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区

  4大功能分区——“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

  5大战略任务——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支撑。

  5大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规划期为2014至2020年。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