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蓝天——沙洋县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
新华网湖北频道7月20日电(何长青)今年夏收时节,家住沙洋县五里铺镇杨集村的村民李娟娟感受到了生活的某些变化。“往年这个时候,到处焚烧秸秆,浓烟滚滚,眼睛都睁不开,窗户上总是一层灰,今年基本看不到了。”摸摸窗台,看看自己手指,李娟娟笑着说。
十里铺集镇上经营服装生意的张女士也很高兴:“往年夏收的时候要戴口罩,店里的衣服也要盖上薄膜,今年开展秸秆露天禁烧,就不用这样了。”
变化源自秸秆禁烧。由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基本杜绝,居民普遍感觉空气质量良好。沙洋县是如何做到的?
秸秆禁烧空气好
今年2月1日,湖北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要求从5月1日起全省行政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决定就是命令!今年4月,在夏收来临之前,沙洋县未雨绸缪抓好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该县成立了县秸秆露天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2015年沙洋县秸秆露天禁烧实施方案》,明确了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路线图、时间表,层层签订了秸秆禁烧工作责任状,细化了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县“四大家”领导严格落实分片包保责任制,严格督办检查。
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破解群众思想制约、强化环保观念是前提。该县利用移动、联通、电信手机平台,向全县农户发送秸秆禁烧信息5万余条。精心编印《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秸秆露天禁烧宣传手册》《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等宣传册10万多份,发放到每个农户、张贴到每个村组。同时发挥社会力量,成立沙洋县“小蓝帽”志愿者宣传队,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深入村组、农户“面对面”宣传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知识,现场宣讲3849人次,出动宣传车辆1200余台次,营造了全面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良好环境。
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巡查、严督办,是关键。该县推行县镇村三级巡查机制,做到巡查无缝隙、无死角、无盲区,力争责任区“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黑一块田”。 5月6日晚,沙洋县环保局秸秆禁烧巡查组发现,曾集镇蔡庙社区有一处火点,正冒青烟,实地查看确定为油菜秸秆焚烧。该局按规章程序下达处罚决定书,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并处以50元罚款,沙洋县开出湖北秸秆禁烧首张罚单。今年夏收,该县共对8起露天焚烧秸秆行为进行了现场处罚。同时,对发生焚烧秸秆行为的镇、区,予以通报,严格挂牌督办。
“截至6月2日,我县夏收65万亩油菜、30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完毕。”沙洋县环保局总工程师郑良介绍,今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最显著的就是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郑良拿出一份空气质量监测报告。报告显示:今年5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县pm10平均浓度由每立方米212.6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166微克,下降率21.9%;pm2.5平均值由每立方米149.8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94.4微克,下降率37%。
变堵为疏利用高
沙洋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县,也是一个农作物秸秆产出大县。每年的油菜、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黄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秸秆产量近百万吨。
不让烧,田野的秸秆往何处去?“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基本可以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沙洋县农机局局长彭开权介绍。
“秸秆综合利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做肥料。”彭开权介绍,今年夏收,全县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200台,其中跨区作业机械950台,机械化收割油菜秸秆粉碎还田面积达50万亩,占收获面积的85%以上;小麦机收秸秆还田达27万亩,占收获面积的90%以上。
说到秸秆还田的好处,彭开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县每亩油菜产生秸秆316公斤,粉碎还田后按50%折合化肥计算,可节省化肥开支24.8元。秸秆还田,亩产增产稻谷33.2公斤,增收85元。综合测算,油菜秸秆粉碎还田实际只增加成本约15元/亩,每亩油菜秸秆还田节本增效实际效益为95元/亩。
刘斌是荆门市有名的养牛专业大户。2012年7月,他看到秸秆回收的商机,专门成立沙洋县科牧秸秆饲料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起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大型玉米青贮收割机、秸秆打捆机以及配套的货车16台套,常年收购玉米、花生、水稻、油菜等各类秸秆,实现秸秆收集、销售一条龙,大力发展秸秆回收产业,每年可以为公司带来200多万元的利润。
眼下正是收玉米秸秆的时候,刘斌开着玉米青贮收割机四处收秸秆,忙得不可开交。在李市镇新灯村的玉米地里,记者只见一台大型玉米青贮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根根玉米秸秆成排倒下,瞬间就被转化成玉米秸秆粉末装车。机器轰鸣声中,记者找到了在田头指挥收割的刘斌。刘斌介绍,他们是从6月份开始收割玉米秸秆的,现在有3台机器玉米青贮收割机在田间作业,以每亩20——30元的价格回收农户的玉米秸秆,每天可收割700吨玉米秸秆。
“我们基本上不愁销,80%以上的玉米秸秆粉末以每吨180元的价格,在田里就直接发给一些大型养殖场搞青贮窖,然后剩下的一小部分我们就打成玉米青贮包,可以储存三到五年,以每吨360元的价格进行出售。”刘斌介绍,他们公司的秸秆在随州、襄阳、武汉,山西、陕西等地都很畅销,主要是作为青贮饲料的原料销往各大养殖场。去年他们公司收购了3万吨秸秆,今年目前已经以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了3万多吨油菜、小麦、玉米秸秆,今年估计收购各类秸秆达到10万吨。
更重要的是,换个思路,往日“废料”变成了原料。
7月17日,记者在荆门环星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大量的稻壳和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经过超细粉碎,再通过热压成型,生产出各种抢手的塑木型材。
“我们的机械设备吃进去的是废弃的稻壳和农作物秸秆,吐出的是各种各样具有环保、防水、耐腐、防虫、阻燃、循环利用等牲特征的塑木型材。”荆门环星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庚介绍,该公司2011年9月,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10万吨稻壳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2014年8月,项目建成投产,可年处理10万吨稻壳、秸秆,生产8万吨超细稻壳粉、2万吨秸秆粉、1万吨塑木型材。该公司以每吨300—500元的价格从附近的米厂收购稻壳,收购各种农作物秸秆,经过循环利用,生产成稻壳粉、秸秆粉和塑木型材,把过去的废弃物经过加工每吨可以卖上8000多元。
“目前采购塑木型材的客户非常多,产品供不应求。”陈忠庚信心满满地说,今年10月,他们将投资3000多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再建设1万吨塑木型材生产线2 条,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届时,该公司可年消化农作物秸秆20万吨,生产8万吨超细稻壳粉、9万吨秸秆粉、3万吨塑木型材。
沙洋县通过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方式处理秸秆,今年夏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
秸秆禁烧任重道远
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令实施两个多月,虽然沙洋县在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黑一块田”的要求和群众关于加快秸秆高效利用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全面露天禁烧,依然任重而道远。
禁烧面临很多难点,到底难在哪里呢?彭开权介绍,首先是部分农户受传统思想和传统做法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焚烧秸秆对土壤和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认为即使不焚烧秸秆,就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或者低茬收获后清运油菜杆、麦草,也会影响农作物播种质量和植保效果,不如“一把火”烧了省力省时省钱。其次是机械作业效率低、农户种地成本大。按限茬收获和粉碎还田作业,收割机作业效率大幅降低,不但增加了作业成本,而且减慢了收获进度,农机手认为必须提高作业价格,但农户又不能接受,以致出现农机手不愿下田作业,农户抱愿作业价格高,种地成本增加。再就是秸秆收购点太少,收购点与农田太远,农户卖秸秆运输成本高,秸秆市场收购量小,价格低,甚至出现清运中后期没人收购,大部分堆放在了地头或沟旁。秸秆收购企业觉得利润薄,运输难,人手不够、堆场不够、机械不够,不愿主动上门收购秸秆。
彭开权建议,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秸秆利用的投入,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民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让秸秆变“金条”,使群众主动清运出售,实现从焚烧到舍不得烧的转变。
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只要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彻底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和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秸秆焚烧及综合利用从“共识”走向“自觉”,沙洋的天空将会更蓝、更美!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