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创新治污模式 发挥品牌优势 推进绿色发展

23.08.2016  19:09

 

——宜昌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履职尽责纪实

履职尽责工作开展以来,宜昌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通过自查自找、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及建议,经梳理分析反应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和技术服务问题。市农业生态站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在引领绿色发展上想办法、出实招,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农业治污“良方

一是自主创新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今年4月,市农业生态站联合市植保站、耕肥站和柑研所,启动实施宜昌市(杨家榜)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项目,这也是我省市级首个自主创新实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照计划,该项目将在3年内投资300多万元,将对星翔农产品联合社1000亩柑橘园开展减肥减药治污和“高品质、省力化、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生产进行示范。 二是治污技术模式已初步形成。 杨家榜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春季绿肥种植还田75亩,绿色防控安装500亩的太阳能杀虫灯15盏、150亩的7500袋捕食螨和10000张粘虫板;在柑橘基地作业道沿线放置大型收集箱5个,实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随时收集和定期清运;绿肥种子繁育、植物篱生态拦截试验示范按计划顺利有序开展。一系列“良方”的实施,降低了柑橘基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清洁了生产,美化了橘园,将大力提升柑橘产量和品质,切实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柑橘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有机结合,已初步形成绿肥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植物篱生态拦截、投入品收集利用、绿色标准化生产等集成的农业治污技术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治理示范为引领我市柑橘产业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及工作经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抓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 2015年全省实行农作物秸秆全面禁烧,为有效解决秸秆利用中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市农业生态站一方面加强部门统筹、强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示范带动,紧紧抓住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肥料化利用这个关键点。为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和技术做到家喻户晓,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持续开展广泛宣传。其中,今年5月市农业生态站联合《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开展了“秸秆利用 请你支招”大型互动活动,在向全市农民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和技术的同时,邀请市民和农民献计献策,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大讨论,收到建议100多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乡镇主干道、居民点、村委会悬挂标语横幅,将宣传车开进各村进行巡回广播,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并将20余万份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户、农机手、农技人员、中小学校学生,真正让秸秆综合利用深入人心、深入田间地头。 二是今夏秸秆综合利用明显好于去年。 据统计,2016年全市夏收农作物面积368万亩,可收集秸秆资源总量70.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67万吨,同比利用量增加6.7万吨,利用率实现同期增长9.6%,达到95.3%,其中秸秆还田量51.3万吨、还田率达到72.9%,各项数据指标均明显优于去年。

三、研究对付外来入侵生物的“新武器

一是积极探索生物防治新方法。 水花生,是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市分布面广、危害重、防治难,传统的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往往难以奏效,而且不环保、不省力。为安全、有效遏制水花生的蔓延,市农业生态站积极探索生物防治新方法,引进天敌昆虫—水花生叶甲,先后在兴山和长阳建设叶甲繁育基地,进行天敌的冬季保种扩繁工作,连年在全市开展大范围的“以虫治草”生物防治示范。该项技术因成效显著、经济、环保,被我市重点推广,也被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誉为“投资小、见效好、来得快、可长久”的新式“武器”。 二是水花生放飞扩繁广覆盖。 今年5月以来,市农业生态站以清江流域和玛瑙河流域为重点,先后长阳、宜都和枝江、当阳、夷陵区等水花生肆虐区域,放飞天敌叶甲20多万头,目前放飞的叶甲已在野外成功形成数量较大的种群,通过自然扩繁可基本控制重点区域的水花生,为实现我市水资源生态保护、达到“水清岸美”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打造助推绿色发展的品牌

一是狠抓“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工作。 市农业生态站不断突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工作,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用品牌引领绿色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改善。为做大做强宜昌“三品一标”产业,市结合宜昌实际,农业生态站编印《宜昌市“三品一标”发展与管理服务指南》,将“三品一标”知识普及与认证监管、企业法定职责、产业发展政策、管理法律法规、投入品使用准则、获证产品名录、市县绿色食品管理工作联系等资料汇编成册,供广大企业和农技人员参考使用。同时,加强监管,建立企业年检、基地巡查、产品抽检、市场督察、不合格产品退出机制等监督制度和机制。此外,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农交会和农超、农商的对接活动。 是“三品一标”总量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共组织新申报“三品一标”44个,截止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246家、品牌总数688个(无公害农产品505个、绿色食品155个、有机食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2个),生产规模达到292.53万亩、100万架、60.25万头、1120万羽、35万只,产量达到288.46万吨,培育了宜昌白山羊、夷陵红蜜桔等知名绿色食品品牌,总量规模居全省市州前列。其中“三品”面积达到227.38万亩,占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59.8%,圆满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绿色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