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河长治”各省有高招——本报发起,湖北、浙江、江西三省记者访河长问代表
图为十堰神定河,昔日的“龙须沟”成了市民踏青好去处。
图为江西抚河新貌。
图为浙江台州方林村竞争河水清景美。
湖北日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去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今年1月底,我省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到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覆盖到1232条河流和755个湖泊。这比全国提前一年。
专家认为,“首长负责、部门共治”的河长制,将有利于破除长久以来“九龙治水水不治”的顽疾。
如何确保河长制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全国两会上,本报组织发起,与浙江日报、江西日报记者联动采访,共同探究河长制如何带来“河长治”。
为什么说河长制能管用?浙江竞争河河长方中华:
就是要“以水质论英雄”
“省长村长,都是河长。”这句话,浙江老百姓口口相传。
浙江从2008年起在全国先行先试河长制,2013年起在全省推开。目前已形成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省级河长、市级河长、县级河长、乡镇级河长、村级河长,还配备了河道警长、民间河长。各级河长们实行“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是一名最基层的河长,即村级河长。
“‘以水质论英雄’,这是我们最常说的话。河长制之所以能管用,是因为这一制度把履行河长之职列为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对不履责者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方中华介绍,今年全省近千名干部被追责。
总长2200米的竞争河,从方林村经过。村里以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建起了“护河队”。他们每天都要看一看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查一查水质情况,盯一盯河岸绿化的工程进度等。
在街道层面,有一个“五水共治”微信群。如果发现水变脏了、河道里有垃圾,就会有人第一时间曝光。
方林村通过截污纳管、河道清淤、河岸美化等工程,让竞争河两岸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方林村入围全国首批生态村。
实行河长制,浙江省共计6万名河长用3年时间,写就了一部现代版“大禹治水”壮歌:全省共消灭6500公里垃圾河,整治“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
作为省级河长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自豪地分享了一个喜讯:浙江实行河长制以来,跨越丽水、温州两地的飞云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被温州人称为“大水缸”的珊溪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一类。
前几年,陈小平调查发现,飞云江沿岸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乡村旅游如火如荼。陈小平既欣喜又担忧:“不能只顾当下的治水,更要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减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才能让河流少受污染。”他以省政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把多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输送到泰顺、景宁和文成。
“寓治水于富民,这是浙江治水的终极理想。”陈小平说。
行政首长忙,有无时间管一条河?湖北神定河河长张维国:
责任上肩,再忙也能当好守护神
“各级行政首长当河长好是好,但他们工作太忙,有没有空去管一条河?”这是眼下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委书记、神定河河长张维国肯定地作答:“能!责重于山,再忙也要集中精力承担好这个重大责任,履行好这份神圣职责。责任上肩了,再忙也能当好河流‘守护神’!”
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十堰是湖北最早试行河长制的地区。2012年12月,借鉴浙江经验,对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启动河长制。现任市委书记、时任市长的张维国任治理难度最大的神定河河长。“500多个排污口,数以万计的风险点,水源区上游1400多公里的污水管网。”担任河长5年,张维国对这条50多公里的河流,早已熟稔于心。“当河长,要亲力亲为,不能当甩手掌柜。”5年里,他多次徒步调研,“水质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会出现何种变化,隐患有哪些,都要心里有数。”
5年前,神定河还是“龙须沟”,水质处于劣五类。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把十堰市包括神定河在内的5条劣五类水质,治理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对于城市纳污河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很多专家都对此没信心。
作为河长的张维国,只有一个字:干!
河长不能当“光杆司令”,最关键在于统筹,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地面地下,把原来的碎片化治理真正“统”起来,化九龙治水为一龙统领。“龙头是河长,龙身的各个部位也要动起来。不是说九龙治水,九龙就不要了,落实责任不是包办,而是一龙统领、九龙共舞。”
河长不能包办一切,治水要靠科学。十堰专门聘请14位专家组成环境咨询委员会,定期对包括神定河在内的5条纳污河流进行“会诊”。“工作成效,要靠时间来检验。”半个月听一次水质汇报,已成为张维国的工作惯例。
通过治理,这5条劣五类河流已彻底消除黑臭,水质明显改善。数据显示,神定河、泗河主要污染物已下降70%以上。除总磷不稳定外,神定河其他主要指标已达Ⅲ类水标准。
2014年,我省对宜昌市夷陵区、宜都市、仙桃市、潜江市4市县区的300余条河流试行河长制。今年1月底,《湖北省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出台,要求到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省入河湖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黑臭河、黑臭湖基本清除,确保河湖面积不萎缩、功能不退化,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建立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有管护机构、有管护职责、有经费渠道、有管护标准、有考核制度。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长江干流水质优良的比例要达到100%,汉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二类。
“河长制”只管治污吗?江西全国人大代表孙晓山:
探索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新模式
江西也是在全国先行先试“河长制”的省份。
“河长制不能单纯只管治污,应该统筹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孙晓山对记者说。
一些河流的污染,“问题在水中,根源在岸上。”孙晓山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是以流域内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体现了资源保护与开发、治水与治山等相结合的理念。把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作为“河长制”落地的重要抓手,兼顾生态治理、保护和开发等目标,有利于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势,构建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孙晓山介绍,在江西推进河长制和流域保护与治理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新模式,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洪疏浚、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配置、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
孙晓山向记者讲述了一条河的典型案例。
江西在抚河流域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PPP模式,重点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态综合体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基于“河长制”框架下的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体系,重点将抚河流域打造成“五条抚河”。
打造文化之河,充分挖掘抚河文化内涵,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打造生态之河,开展水土保持、沿河350公里生态廊道、两岸美丽乡村等建设;
打造浪漫之河,在抚河沿岸建设花田花海和寻梦主题公园;
打造智慧之河,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专家决策系统构建等现代化治理手段;
打造绿色产业之河,通过疏浚等手段恢复抚河的“黄金水道”,带动抚州产业升级。
以“五条抚河”为载体建设四大产业,即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工业、健康养老业、互联网+农业。经测算,未来5年将为抚州带来3000亿元投资。
文字: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宏斌 李婷 黄中朝 浙江日报记者 裘一佼 江西日报记者 李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