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产学研发展纪实

24.06.2014  12:38

    3月中旬,从湖北省人民政府传来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副省长郭生练对我校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科研成果“绿色生态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关键技术”做出重要批示,“请科技厅、经信委共同组织省内相关企业推广湖北大学此项成果”。这条消息对我校产学研合作、对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发展是莫大的鼓舞。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和成果转化

    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我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校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湖北大学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是我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探索。
    2012年6月19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本着“加强工科建设,增强直接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加快学校自主创新、特色专业群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我校整体引进由武汉市天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工业大学田键博士领衔的创新科研团队,联合组建湖北大学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天沭设计院)。
    这是我校第一所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研究院,主要研究新型胶凝材料、硅酸盐结构与性能、水泥工艺优化设计、材料表面与界面、大气污染防治与监测及工业固体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等。
    天沭设计院承担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型防辐射水泥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2012年11月,该院利用其研发的“绿色生态矿粉与水泥集成粉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山东省建成投产了我国首条矿渣与水泥集成粉磨生产线,实现了行业重大技术突破,为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生产线也为企业带来了2亿元新增年产值,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加强技术创新,助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

    水泥工业作为资源消耗型产业,必须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过去十年,我国水泥工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着整体发展水平粗放,能源成本高,水泥产能过剩等现状,如何帮助水泥生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天沭设计院亟待攻关的课题。为此,他们自主研发出一套“绿色生态矿粉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创新工艺及装备”。
    天沭设计院院长田键告诉记者,该创新工艺及装备将矿渣、钢渣、炉底渣、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通过磨机粉磨成微粉后,激发其潜在活性并应用到建材行业、混凝土生产企业等,最终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目前,国内水泥生产企业在组织利用工业废渣微粉和生产各品种水泥时,只能兴建两条不同生产线,一条生产水泥,另一条制备工业废渣微粉。
    天沭设计院抓住机遇,通过对各固体废弃物特性以及水泥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实验,对两种不同产品生产工艺共性技术比效分析,攻克了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研发出关键核心装备。企业只需建设一条绿色生态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生产线即可,优化使用企业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达到乘数效应。
    设计院于2012年11月在山东枣庄顺兴首创的国内第一条绿色生态矿渣与水泥集成粉磨生产示范线,直接推动枣庄水泥工业转型升级,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目前,已有6个省份13家水泥企业及钢铁企业采用了天沭设计院的技术,建成了“绿色生态矿粉与水泥共性集成粉磨”生产线,自投入生产运行至今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强交流合作,发挥产学研优势促发展

    湖北大学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的发展壮大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优势互补的体现。
    天沭设计院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依托学校、省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焦化废水、防辐射水泥、绿色生态矿粉与水泥等众多领域与学校有关科研单位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在产学研成果转化中成就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1年6月建成我国第一条最大规模矿渣微粉示范生产线,被业内称为国内系统装备国产化大型化应用典范;2013年12月建成我国第一条高效节能镍铬铁合金渣微粉与水泥集成粉磨生产示范生产线,为广西北海诚钢矿业有限公司快速发展再添活力。
    同时,天沭设计院反哺学校,正逐步建设为集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创新项目、实践课程学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实践基地。研究设计院院长田键表示,设计院将依托湖北大学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与学校建立起院校人才培养、企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校产学研设计、研发团队,为湖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今天,我校正朝着建成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大力推动我校产学研和成果转化,定会为社会、为生产企业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