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运锦:护水护土山乡情
(涂启亮 郑芝梅)8月20日,85岁的退休干部汪运锦从巴东县中医医院出院,在宿舍门前遇到县水保局局长向园青,第一句话便是:“咱们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进展怎么样了?”
“谢谢老主任关心,现在各项工作都推进有序,力争今年通过国家验收。”
谈及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创建,汪运锦的话匣子打开了:“巴东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山高坡陡,地势险峻,水土流失严重,30多年前就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水保治理区。”
当时,正值葛洲坝工程建设,库区内涉及巴东库段总面积471.6平方公里,每年库内流失面积达到237.1平方公里,占库段总面积的50.3%,每年平均流失1043万吨泥沙进入长江。
1982年4月,根据中央部署,巴东设立了库区水土保持办公室,在县水利局办公,县里安排向后容任主任,汪运锦任副主任,主要负责长江可视范围内原东瀼口、万流、官渡口、信陵镇等12个乡镇的水土保持工作。
按照分工,办公室的业务工作由汪运锦具体牵头,从项目的规划到实施到验收,他都亲自参与。
“当时我们主要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保护山林和植被。”汪运锦说。
“工程治理就是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进行坡改梯,生物治理就对植被覆盖差的林地开展植树造林。同时,在治理过程中我们还创造性的进行开发式治理,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回忆起往事,汪运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楠木园,地处葛洲坝水利工程水淹线下,大部分老百姓采取后靠的安置方式。但这里的土地大部分“挂”在45度以上的坡上,为解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国家水利部将其纳入治理范围。
1983年9月,楠木园的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由汪运锦负责,从那时起,他就住进了农家,吃住在工地,和老百姓一起开山放炮、采石砌坎搞治理。
汪运锦带领群众,通过一年多治理,在二荒山和45度以上的坡地上整地造林3150亩,四旁植树2500亩;建水土保持林带1863亩,总长33.66万米,栽树1094亩;改柑橘梯田540亩,栽柑橘树6.2万株,修排洪沟43条,保田3560亩。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巫峡深处的“花果山”。
时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的屈健两次到楠木园查看,给予了高度评价:“楠木园模式,不仅保持了水土,还发展了经济,真是一举多得,巴东的作法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
巴东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家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决定在全国推广经验。那一年,全国各县县长和水土保持相关专家200多人到巴东学习,参观楠木园的综合治理现场。巴东还被水利部等多部委联合表彰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县。同时,汪运锦被表彰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先进个人。
说起当年的荣誉,汪运锦显得很淡然,他说:“过去我们做的工作是利在千秋的事业,看到现在的人水和谐,我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