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发酵变成有机肥 黄陂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泥全处理
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成龙 通讯员鄢祖海 陈斌 李刚
昨日,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花石村,武汉绿盎生物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晾晒场上,一辆推土机正在推平一座一人多高的污泥堆。
晾晒场边,公司总经理吕延清抓起一把泥用力一握,水流渗出指缝。“照这温度,这些污泥估计要晾晒4天。”吕延清抬头看了看太阳,自言自语。
在这块1070平方米的水泥晾晒场上,摊着从黄陂区前川污水处理厂运来的30多吨黑色污泥。3个月后,这些污泥将全部变成有机肥,重返市场销售。
“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后产生的污泥,氮、磷、钾含量极高,这正好可以成为有机肥的原料。”吕延清解释。
记者来到晾晒场旁的辅料车间,一条传送带正将辅料缓缓加入晾至半干的污泥中。辅料是吕延清自己配的,由谷壳、树叶、秸秆等混合而成,并按比例掺入微生物菌种。
“吃”完辅料后的污泥,被送至发酵间。在这间密闭的玻璃房内,仅靠太阳光照射,就可维持55℃至65℃恒温。在这种环境下,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种胃口大开,会“吃”光污泥中的有害成分,经过12至15天的高温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半成品。
随后,将这些有机肥半成品投入45亩蚯蚓地。蚯蚓吃掉重金属,排出含氮的粪便,为有机肥增加养分。1至2个月后,混有蚯蚓粪的有机肥半成品,再次返厂发酵12至15天,即可制成有机肥。
吕延清说,污泥含水量一般约80%,100吨污泥,添加20吨辅料后,可产生40吨有机肥。
在发酵间外的空地上,有根一人高的烟囱,排放制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记者凑到排气口闻,几乎闻不到异味。原来,发酵产生的臭气,被抽风管全部抽至水箱中,水箱里装满了加有生物菌的特制水。臭气在水里“游个泳”,异味全无。过滤水每隔一阵需更换,换下的废水又成为发酵所需的水源。
污泥做出的有机肥,能放心使用么?吕延清拿出一份由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出具的检验报告,报告显示,其生产的有机肥总养分达9.25%,远高于5%的国标;铅、镉、汞、砷、铬的含量,远低于国标限量。
目前,黄陂区有前川和盘龙两大污水处理厂,日产污泥18吨。通过武汉绿盎公司消纳,黄陂区实现了辖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全处理。但武汉绿盎公司每天的“饭量”达50吨,远没吃饱。
去年,武汉绿盎公司处理污泥5000多吨,制成约1000吨有机肥。但由于有机肥属于新产品,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吕延清只好将生产的有机肥半卖半送。“比起化肥,有机肥见效稍慢,但更养土,长久来讲,农民用有机肥更划算,也更环保。在市场成熟前,我先把品牌打响再说。”
记者手记
污泥淘金还盼更多扶持
王成龙
2013年,武汉市汉西污水处理厂和三金潭污水处理厂曾被曝光,将部分污泥倒在黄陂区,形成足球场大的黑色臭泥潭,人们远在机场高速上都能闻到刺鼻臭味。
其实,污泥之困并非武汉特有,“重水轻泥”是我国污水处理厂面临的普遍困境,即使在北京,很多污水处理厂也缺乏处理污泥的有效途径。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武汉市2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实际污水处理量为178万吨,每天约产生800至1000吨污泥。
相对于污水处理的快速发展,我国污泥处置才刚刚起步。可喜的是,已经有一批像武汉绿盎公司这样的民营企业,利用新技术在泥里淘金。但这些企业仍或多或少面临困境,专业污泥运输车辆不足,企业“饭量大却饿肚子”,产能不足;生产的有机肥尽管符合国标,却并未完全被市场接受,只能半卖半送。
企业期盼,相关政府部门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资引智、寻找市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