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举报就是命令
污染举报就是命令
人民日报记者 武卫政
■污染举报就是命令。环保部门是执法主体,再难啃的骨头,再顽固的堡垒,也必须努力拿下
前不久,河北省邢台市环保局门户网站接到群众举报,平乡县有个皮革厂排放废水,执法人员即刻赶赴平乡,查明问题,责令其停止生产。几天之后,又依法取缔了这个非法皮革生产点。
从群众举报到现场查处,环保执法人员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制止了污染行为,网友纷纷点赞。对此,邢台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环境污染举报就是命令,凡是群众举报的环境违法问题,执法人员都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第一时间向举报人反馈办理情况。
如今,群众的环境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各级环保部门开通了12369热线电话、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举报途径,欢迎群众举报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像邢台市环保局那样,把污染举报当成命令,迅速出击,切实解决问题。
把污染举报当成命令,是各级环保部门应取的态度。对待群众的举报,态度很重要,在群众看来,环保部门的态度就是党和政府的态度。态度和行动是连在一起的,举报之后,是不是马上去查,查了有什么结果,群众很在意。
群众举报的污染行为,一般涉及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常人看得清、闻得到、听得见。大多数情况下,环保执法人员可以很快找到污染源,判定污染物成分,拿出处理意见。少数情况下因技术或人力所限,一时难以找到污染源,应该实事求是地跟举报人说清楚。刻意隐瞒或者不了了之,只会滋生谣言。
查处污染行为,举报人很看重结果。现实情况非常复杂,环保部门查处污染行为,很多时候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单凭自身力量,一些举报案件往往难以得到妥善处理。而群众不了解这些情况,经常会把“不作为”的板子打到环保人身上。
比如,一些地区先布局了工业企业,后来城市发展过快,没有预先做好规划,居民区逐步逼近甚至包围企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不可避免地对群众造成影响。一些大型企业或项目落地,应该搬迁安置周边居民,但往往是居民还未搬完或者补偿不到位,企业就开始试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居民生活。一些大型企业和工业区虽经环保部门查处,却不重视整改,或者因工艺和管理水平落后,短时间难以整改到位,导致污染问题久拖不决。
面对群众的责难,面对执法的困难,执法者是备感委屈,撂挑子不干,还是积极作为,敢啃硬骨头?选择前者,群众不答应,大环境不允许;选择后者,环保人既要敢作为,也要会作为。
污染举报就是命令。环保部门是执法主体,再难啃的骨头,再顽固的堡垒,也必须努力拿下。对于那些老大难问题,只要环保部门出以公心,提出合理对策,争取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由当地政府挂牌督办,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终会找到一个让各方接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