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为什么会下冻雨?

29.01.2015  13:39

     

      1月27—28日,受较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锋影响,江汉平原荆州市等地在北风呼啸下,地面气温降至0℃或以下,天空洒下的冷雨一接触到树枝、电缆、屋脊等物体或悬吊物,便迅速冻结成晶莹琉璃、琳琅满目的冰层。人们称它为“冻雨”,其气象学名叫“雨凇”。
      原来它是一种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最初,它是来自于几千米高层零下十几度冰晶云层中的雪花,但在向下“旅行”中,遇到了高于0℃的“暖气层”,便毁掉了它那六角形的“冰容”,融化成“雨滴”继续下降。当其进入近地面气层时,又由于遇到低于0℃的气温,一部分可能冻结成“冰粒”,但大多数却来不及冻结,只是使温度降低,成了过冷却雨滴,而落到了地面,只好在一些低于0℃的物体上“安家落户”,冻结成雨凇。
     

      对于雨凇的成因,湖北省气象局研究员乔盛西等人,对1969年2月中下旬,一次全省性的大范围雨凇天气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在汉口2月14日至28日温度垂直时间剖面图及2月16日、21日、24日垂直温度变化过程上,都表明2000~3000米的高空存在着明显的逆温层。
      产生雨凇的大气层结,其特征是自下而上呈“冷——暖——更冷”的分布,即“过冷却雨层——暖层——冰晶层”,在2000~3000米上空,存在0℃附近或以上的逆温层是雨凇层结的重要特征。在此之上5000米附近是低于-12℃的“冰晶层”;在此之下自地面到1500米,整个低层,大气温度都低于0℃,而1500米的气温低达-8℃。
      雨凇的形成还与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条件相关。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由于其北面襄樊市与河南省南阳市间有一被两边山脉夹成的“南襄隘道”,北方冷空气往往从此处入侵,沿汉江河谷再经东荆河南下,使之成为南下冷空气首当其冲的地方,这样发生雨凇的几率较大。如湖北荆州市年平均雨凇为3天,最多达15天。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2.8天,最多达19天。而武汉市比纬度相近的浠水县年平均雨凇多2.7天。另外处于冷空气通道南北走向的“宜钟夹道”,下风方因“狭管效应”风力较大,其雨凇年平均日数比江汉平原还多,为3.6天。
      雨凇是冬季一种灾害性天气,由于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mm,在绿葱坡的最大直径达700mm以上,确实令人惊叹!所以严重雨凇会造成交通、输电通讯线路中断,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对农作物的危害也很大,1974年2月22~24日,湖北孝感市雨凇持续40小时20分钟,造成市农科所大田作物叶片受冻、折损达100%,死株达10%,特别是正值抽薹的油菜,叶枯苔倒,死苗较多。因雨凇导致交通受阻,引起部分汽车停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08年初我国发生的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雨凇在其中所起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了。
      也许有人会说,随着气候变暖,今后雨凇的发生几率可能会降低吧?其实不然。从湖北省调查资料分析来看,雨凇形成的典型气象条件并非是严寒,而是微寒有雨。武汉与荆州市的雨凇,通常在0~-3℃的微寒天气条件下出现,其频率占84%。所以,气候变暖一般不会减少雨凇的发生率。相反,由于气候变暖,冬暖的年份可能会增加,容易使人们对雨凇之类的冻害产生麻痹思想,一旦发生随机极端天气事件,会因警惕性差而不知所措,导致危害严重。
      (来源: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气象局 黄智敏 苏荣瑞 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