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关节”
江岸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关节”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释放“中国之治”最强信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的基础打牢了,治理的大厦才能稳固。
眼下,全省上下正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我省基层各地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什么新作为新亮点?专家学者有何建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一线探访,从广大街道、社区的新作为,看我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气象。
“哗啦哗啦。”11月25日,打开自家自来水管,水流喷薄而出,不一会就接了满满一盆。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街道罗家庄8号楼居民邱汉莲笑逐颜开。
用上自来水,这事之前可难住了邱汉莲和邻居们。罗家庄8号,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旧居民楼,供水系统老旧,管道老化无法加压,30多户居民常因水压、漏水导致停水而烦恼。
今年4月,社区“民呼我应”工作站了解到此事后,向江岸区二七街道办事处“民呼我应”服务中心上报。二七街道派工作人员对全街道展开调查,发现除罗家庄8号之外,香杉花园、蔬菜公司宿舍等6个老旧小区,也存在相似难题。
二七街道“民呼我应”服务中心立即向江岸区水务局派单。一天后,区水务局就和江岸区自来水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走进这7个小区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决定对这些小区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工程。
8月初,罗家庄8号和香杉花园的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率先动工,11月14日,罗家庄8号的工程完工通过验收;目前,香杉花园小区也已完成室外施工。
邱汉莲的烦心事能顺利解决,二七街道办事处是关键一环。街道被赋予的指挥权,让其能迅速调动区水务局参与,一件看似棘手的难事,迎刃而解。
江岸区开展“民呼我应”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探索为街道赋能、授权,将街道打造成“呼应中枢”,让其不仅能传力,更能承压。
赋权是第一步。江岸区深化街道体制改革,赋予街道考核评价权、任免建议权、意见建议权、综合指挥权等四项权力。
形成合力是第二步。江岸区设立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将城管、市场监管等力量派驻到街道,建设、水务等8个执法部门明确人员定向报到、随叫随到。实行“捆绑式”考核,派驻机构和下沉执法力量与所在街道考核结果挂钩、绩效奖励捆绑。
街道从“协调者”变成一定程度上的“指挥者”,区、街道、社区“民呼我应”指挥督办三级架构也随之建立。区级指挥督办平台上接市级平台,下联街道平台,建设统一的用户管理、受理办理、数据分析、监督指挥、评价考核系统。街道指挥督办平台作为“枢纽”,受理区级平台分派案件、社区平台上报案件,形成“街道呼叫、部门响应”工作机制。社区指挥督办平台整合网格员、红色工作队等基层工作力量,建立事件简易处置流程。
在二七街道“民呼我应”服务中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依托江岸区打造的区、街道(职能部门)、社区一体化“民呼我应”信息化服务平台,社区层级上报的事项,实时汇集到街道服务中心。中心常设一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另配3名工作人员对事项进行收集、分类和派单。
“呼应”效果如何,居民群众说了算。江岸区建立“一事一评”制度,按照“谁呼谁评、谁应评谁”的原则,根据“响应”是否及时、顺畅、有力、有效,分别评价响应度、配合度、办结度、满意度,按权重量化评分,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年度考核成绩。
据统计,“民呼我应”改革以来,江岸区先后回应处理各类诉求逾40万件,95%以上的问题在街道社区妥善解决。
专家点评
让“关节”既传力更承压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陈伟东
如果把基层政府看作一个人的话,下对社区和居民群众、上接部门的街道办事处,就如同这个人的关节部位。以往,由于街道、部门条块关系不顺、发挥合力不够等问题,让街道这个“关节”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大多在传力,却难以承压。
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江岸区打造的“民呼我应”指挥督办三级架构,具有借鉴性。
通过向街道授权赋能,江岸区让街道从协调者变成指挥者,对复杂问题不再是“二传手”,而是切实具备了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以此为基础,区直部门和社区在街道这个层级上,打破条块分割的部门壁垒,形成治理合力。这背后,其实是政府治理思维,从层级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的转变。
层级简化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效率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自然也会随之增强。(王成龙 孙薇 李郑昕)
责任编辑:胡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