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574公里航道整治开先河 串起沿线城市群

23.09.2014  12:15

图为:千吨级货船在汉江天门段新疏浚的航道上通行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程凤 倪留青 通讯员龚富华 陈应新 高斌 摄影:记者魏铼

  “以前滩多、水少、航道不定,船易搁浅。现在跑1000吨没问题了,晚上也能航行,我正准备换大点的船,”21日上午,在汉江上跑船10多年的货船船主刘建新对记者如是说。

  通航标准达到1000吨级,并非一日之功。为缓解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航运水量减少、通航等级降低的影响,2010年,汉江中下游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如今,丹江口至兴隆段通航标准已达500吨级,兴隆至汉川段通航标准已达1000吨级。待引江济汉工程正式通水后,酝酿多年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将最终实现。

  这长达574公里的航道整治,曾经遇到了什么困难?整治后的汉江是什么样?它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契机?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船主 汉江现在夜间也能行船了

  21日上午,编号为“天门拖259”的一艘货船抵达天门港岳口港区。记者在海事部门的协调下,登上了货船,五平米左右的休息室内放着一台简易的电视机和电话等设备。

  船主张彦斌是十堰人,在汉江上来来回回跑船30多年。他回忆,“以前一条船最多只能装个五六百吨的货。碰上水小,一趟下来恨不得搁浅近十次。要想再开动,有时一等就是一两天,而每等一天就得多花近4000元。

  船舱外,卸货的机器正隆隆作响。张彦斌笑道,“现在好啦!去年开始,汉江晚上也可以跑船了,货能装个上千吨。这次我从嘉鱼运来了上千吨黄沙,2天2夜就到了,比以前至少少花1天的时间。

  来自天门市岳口镇的船主刘建新,与张彦斌有同样的感触。他在汉江上跑船跑了10多年,从岳口到过南昌、襄阳、岳阳等地方。在他的记忆里,以前在汉江上主要是些载重量四五百吨的小船。“汉江上滩多、水少,船很容易搁浅。航道也是老变来变去,航标不定,我们晚上也不会开船。

  他说,有次从岳口到南昌,竟然花了快2个月。“晚上不能走,船又搁浅了好几次,而航行过程中所有的成本都要自己负担。那趟航次,仅员工工资等成本,我就多花了四五万元,还不算货主扣掉的运费等。货主还会不停地催货、找麻烦。

  这次,刘建新要把600多吨的玻璃从岳口运到南昌,预计四到五天就能抵达。“现在1000吨的船在江上跑,没问题了。大家的船也越变越大,我也正准备换一艘载重量更大的船了。

   探访 汉江天门段能行千吨货船

  “今天的水流量估计有800立方米/秒了,江上的货船不少啊!”站在天门港岳口港区,天门市航道管理段相关负责人彭圣平兴奋地说。记者在码头上看到,近十艘货船在码头装货卸货,其中还有不少千吨级船舶。“航道整治前,500吨的货船都难过,堵船堵上一个月的时候都有。现在即使在枯水期也能保证1000吨级货船通行,按照今天这个水量,走2000吨的船都没问题。

  记者一行从岳口驱车沿汉江大堤行驶,大堤右侧蜿蜒的汉江中,一排白色、一排红色的航标随着江水缓缓荡漾。

  行至仙桃市毛嘴镇甘子湾附近,记者看到,一道长约200米的土石坝从江岸向江心延伸。“这个坝叫做丁坝,江水顺流而下,遇到丁坝时就会改变流向,沿着坝身向江心束拢,这样既能防止坡岸被冲刷,又能改变河道流势,使汉江中心形成一条固定的航道。”同行的汉江航道整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管理局副局长田红旗介绍,丁坝对岸还有护坡工程,两者一起达到束水归槽、整治航道的目的。

  记者看到,从潜江泽口到仙桃欧湾80公里航道上,高矮不一、长度不等的丁坝像一把梳子,将变幻莫测的汉江航道归拢,航标闪烁,来往货船的航行便有了保障。

  据介绍,汉江天门段航道是整个汉江中下游局部航道整治工程中,里程最长、货运最集中、难度最大的一段。“2010年底天门段开工建设,2013年7月竣工,总投资将近4亿,目前1000吨级货船通航保证率已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