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解读 农业主打“生态牌”
22.06.2015 13:20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规划体系
一总:《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四专:生态环保规划、生态水利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
■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5年
远景展望到2035年
■空间布局
1.以汉江和武西客专汉十段双轴线为骨架,“水铁并进”
2.以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为界,坝上坝下双发展
■规划范围
面积 6.3万平方公里,覆 盖 10市(林区)的39个县(市、区)
注:红线外的 4个县(市、区)为影响区
■区域定位“一极四带”:
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极、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全国流域水利现代化示范带、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带、世界知名生态旅游带。
■发展目标“五个汉江”:
绿色汉江、富强汉江、安澜汉江、畅通汉江、幸福汉江
■重点任务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3、构建生态产业体系4、统筹城乡发展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6、创新体制机制
自古以来,汉江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加快湖北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是完善“两圈两带”总体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培育湖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一总四专”规划的发布,汉江生态经济带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让下游当“河长”监督上游
生态牌,是汉江生态经济带最重要的一张牌。规划提出,建立下游河段监督上游河段和社会第三方监控机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作为各地考核目标。“不要出现问题再来谈生态补偿,要直接在过程中去控制。”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副主任徐新桥说,借鉴国外的方法,让下游当“河长”。比如,在襄阳、十堰设立两个监控点,如果出现了环保差值,就一定是中间造成的。“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机制,来使生态补偿变成一种过程控制,真正实现源头治污。”
目前,汉江干流水质良好,但支流局部超标,城市过境支流水质恶化。《规划》采取“三线法”,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红线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黄线区)、引导开发建设区(绿线区)。以沿汉江干流堤岸最高洪水位线为界,向陆地衍生30米为河流保护区,禁止布局非水利建设项目;红线向外延伸300米(城区100米)为岸线保护区,禁止建设水污染排放企业。《生态环保专规》的规划实施期从2013年至2025年,重点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程、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生态红线保护工程以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六大类共计3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60.10亿元。(记者 廖志慧 实习生 童晶 侯竹米)
设立汉江产业基金
规划提出,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汉江银行,研究发起汉江产业发展基金,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据透露,襄阳和十堰的部分企业积极性很高,已发起设立汉江银行或汉江产业基金,但还未得到批准。
目前,我省正在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的方案,作为母基金来吸引其他产业发展基金。“有可能汉江是其中的一个子基金,但也有可能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发展基金,一切还未定论。”徐新桥说,国家鼓励设立民间银行,我省拟向金融业发达的上海寻求合作。
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投资便利化改革的各项措施,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及民生建设等领域,定期公布重大项目清单,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记者 廖志慧 实习生 童晶 侯竹米)
化害为利,打造东方“田纳西”
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刘纲介绍,汉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在历次防御大洪水过程中,多处出现险情,近年兴隆工程蓄水运用后,上游河段堤防出现了新的险情。杜家台分蓄洪区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分洪运用要求,安全建设严重滞后。
为此,规划实施防洪保安、资源配置、节水灌溉、生态环境、综合开发和数字汉江六大工程。汉江干流堤防除险加固及河道治理、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江三河连通工程、引江补汉二期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正陆续展开。建成后,中下游干流将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中小河流达到防御标准内洪水,山丘区基本具备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建起9个梯级共计54座水库,使得原本灾害频发、生态退化的这一流域得以起飞。汉江将打造东方“田纳西”,共规划9座梯级电站,分别为白河、孤山、丹江口、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和兴隆(丹江口、王甫洲、崔家营、兴隆已建成)。(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侯竹米)
以“神山·圣水·汉源”为主线
依托一江清水,以“神山·圣水·汉源”为主线,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有生态底色、有文化特色的增长带。
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开寿介绍,神山,喻神农架、武当山、大洪山等之神;圣水,指丹江口水库及汉江水之圣;汉源,汉江孕育了悠久的华夏文明,是大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一战略规划重点包括:打造汉江历史风光游廊、江汉运河风情游廊;培育武汉、襄阳和十堰三个集核,辐射一批中小城镇;打造世界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区、生态农业风情体验区、汉孝都市文化旅游区;打造八条旅游精品线路(“武-神”黄金旅游线路、“仙山圣水”大武当旅游线路、“荆楚三国”历史寻踪旅游线路、大洪山宗教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线路、寻踪探访“炎帝足迹”旅游线路、汉江生态科考、水利工程旅游线路、平原水乡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线路)。(记者 吴文娟 实习生 王春艳)
“铁水公空”四位一体
规划提出,以提升交通运输功能为重点,构建高效便捷的流域交通体系。
水运:把汉江打造成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实现“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至2025年建成干线畅通、干支直达的内河航运体系。
铁路:建成覆盖50万人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和20万人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加快建设武西客专、郑万客专、蒙华铁路等建设。
公路:建成十堰-宜昌、枣阳-石首高速公路,尽快完成区域内高速公路“六纵四横”布局,实现高速公路辐射区域内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实现所有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
航空:支持襄阳机场与大型国内外航线的对接和中转,增加神农架机场航线与航班密度,加快老河口机场军民结合进程,改造和新建荆门、仙桃、随州等通用机场,推动荆门、襄阳、随州、孝感、武汉市汉南区和东西湖区等地通用航空业的发展。(记者 赵峰 实习生 马超颖)
汉江农业主打“生态牌”
推广节水、节地、节肥、节能技术,汉江农业主打“生态牌”。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介绍,汉江生态经济带耕地面积占全省40.98%,农业综合产值也接近全省一半。未来,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成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
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和稳定高产农田建设,加快油菜、畜禽、水产、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打响汉江生态农产品品牌;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养殖、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支持发展智能农业;扩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点的覆盖范围,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发挥荆门“中国农谷”、襄阳“中国有机谷”和十堰“中国养生谷”示范作用,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探索新路径。
到2025年,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控制。(记者 吴文娟 实习生 王春艳)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22.06.2015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