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20.06.2014  11:18


 

图为:丹江口水库移民

   

图为:西湖茶经楼

 

图为:天门纺机

 

图为:兴隆大坝雄姿

 

图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湖北日报讯 作为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天门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良好、生态条件优越,立足汉江,依托长江,天门将着力建设汉江流域主要战略支点城市,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

   统筹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

   积极探索流域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现代水利航运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积极建立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流域生态系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提供示范。

   到2020年,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一是依托丰富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建成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以生物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实现“链、群、带”式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黄金水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区域物流中心和中国棉都;四是建设新型城镇体系,构建汉宜沿线、皂毛沿线和汉江沿线新型城镇带。

   发挥水运优势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汉江经济带”的水运网络体系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建设以及工业园、临港物流产业园,推行“一港双园”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依港建园、“以港兴市”,拉动沿江经济、腹地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疏港公路与铁路,加强港口与公路、铁路的联系,形成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及通往港口码头、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大型工矿企业的疏解线,提高铁路综合服务效益。争取利用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开通城际间普通铁路客运。加快武天城际铁路建设,并向荆门、京山延伸。规划武天高速公路,以利于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建设规划控制。二是提升汉江、江汉平原航道网等级。加大水运建设投资,提高航道养护标准及养护质量,形成与长江航道相匹配的航道网络。三是加强港口码头设施建设。改变航道与港口分开的建设管理模式,建设天门工业园港区,汉江岳口港区综合码头等项目,发挥水运综合效益。

   加快产业转型 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

   按照流域产业基础与发展规律,结合天门实际,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天门打造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到2020年,工业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二产业占比超过65%。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植壮大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基地,加快对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天门生物产业园。实现总量、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二是以园区开发建设为依托。完善“一区三园”(天门经济开发区、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承载功能,建成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农业资源条件与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天门建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武汉城市圈的菜篮子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大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目标,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滨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汉江沿线港城一体化发展。

   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突破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天门主城区建成大城市,城镇体系框架较为完备,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城区为核心,菏沙公路、皂岳公路、汉江沿线为城镇化发展主轴线,天门工业园(多祥滨江新区)、皂市镇为副中心的城镇发展总体格局,建设5个区域中心镇、14个特色镇,构建吸纳百万城镇人口规模的复合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和统筹协商机制,建立和制定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实施规划、具体实施意见。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三是完善土地供给机制。四是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五是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

   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绿色生态文明走廊

   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沿江清水,建设生态调节、人居保障等多种生态功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构建生态文明环境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产业支撑体系、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省文明城市。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实施节能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完善天门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城乡生态家园。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引导工业企业及企业之间提高对生产资料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行清洁生产。着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四是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利用。

   建言献策

   打出绿色牌

   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华平

   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大打“绿色”牌。我在这里有五点建议:一是以新技术促进转变传统第一产业向现代化农、林、牧、渔产业方向发展,使这些传统产业成为汉江流域的经济支撑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山、水、林、园、路、文”一体的旅游业品牌,以此促进和拉动、提升第三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循环利用产业,如废料回收加工,垃圾、废水净化处理利用等。四是在确保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谨慎地、有选择性地、限规模地发展符合地方条件的短、平、快的“第二产业”。五是坚决淘汰和关闭对环境破坏大的工业,如火电、硅酸盐、煤炭、造纸等污染大的产业等。

   加大对移民的帮扶力度

   多宝镇兴隆新村 蔡万青

   虽然现在我们移民的安置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是移民们就业问题突出,脱贫致富难度大,存在着极大的贫困风险,人均收入远低于平均水平。我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一定要关注我们移民的这些问题,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移民的帮扶力度,坚持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我们移民真正融入到当地这个大家庭里面来。

   激活汉江水运能力

   中基港务天门工业园港区负责人 熊仲平

   我认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交通是关键。目前汉江水运量仅占该流域总运量的20%-25%,比上世纪五十年代下降了10-15个百分点,汉江的水运能力急需有效提升,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要充分激活汉江水运能力。省里编制规划应重点考虑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为汉江沿线产业开发创造基础条件。拿建设天门港来说,这个项目能有效地改善天门市的交通区位和物流条件,形成铁路、水路、公路无缝连接,无论是对天门工业园的发展还是辐射周边地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打好汉江“生态牌”推动发展新跨越

   湖北日报讯 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柯俊

   汉江流域天门段基本情况

   汉江流域天门段主要由汉江天门段及汉北河、天门河两条支流组成。河长:天门市境内共137.7公里。流域面积:2622平方公里。

   人口:流经多祥镇、麻洋镇、彭市镇、岳口镇等8个乡镇场,大约50万人口。

   GDP:2012年321.22亿元,2013年达到365.19亿元。

   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部署。我们将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取得“四化同步”发展先行示范的新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规划先行。从区位格局中规划定位。着眼于融入“两圈”、联动“两带”,用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荆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张国家级“金字招牌”,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定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体系,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着力建设汉江中下游中心城市。突出生态特色规划发展。生态良好是汉江的优势,也是天门的后发资本。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统筹“绿色、经济、民生”协调发展,对防洪灌溉、航运物流、产业发展、岸线开发、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利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构建彰显生态文明的城乡空间。树立建设生态市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体现并落实到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留住蓝天碧水净土,建设美丽家园。

   坚持工业引领。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支持企业技改扩规、提档升级、兼并重组“两手抓”,加速注入优质增量,进一步做大投资、做大规模、做大底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壮大医药、棉花两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做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做强天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做实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产业园。加快汉江天门港区建设,大力推进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等临港产业园建设,启动建设天西工业园,加快发展港口经济、水运经济。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做好“中国棉都”这篇大文章。

   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要依托优质汉江生态和平原生态,积极开展“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实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特别是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汉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完成天门河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启动天门河治污工程。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深化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城同创”,保护和利用好汉江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水乡园林风景线,擦亮“棉都茶城”名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到水、记得住乡愁”,打造自然人文和谐的宜居宜业环境。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美丽城镇与乡村。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实施环境升级工程,着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的各类障碍,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生态科技应用推广力度,构建生态文明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创新汉江生态经济带协作共建机制。加强与上下游城市在生态保护、岸线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作分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作,构建开放合作新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聚集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沿江开放开发。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体系。重点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生态环保部门”全程参与机制、生态决策常态化机制,以及生态建设利益导向、考核评价、稳定投入、责任追究等制度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大对策解决突出难题

   湖北日报讯 针对配套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资金不足,以及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对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天门带来的不利影响,天门市提出3大对策措施。

   一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理顺投资渠道是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关键所在。政府从财政中划出一定资金用于引导和带动群众治理河道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市场化运作,通过政策扶持和调整,把河流整治相关工程和环保工程以“可营利”的形式推向资本市场,吸引外来资金或民营资金进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二是创新水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开发建设环保门槛,严格实行排污总量的控制,开展排污权交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鼓励企业实施多元经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节水型和清洁生产型工业以及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发展。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政府补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补偿机制,采取转移支付、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水权交易等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逐步构建汉江流域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布局,着力解决基本农田对用地空间布局的制约,保障流域内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用地需要。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发展方式、城镇化发展财政支持机制、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等方面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试验。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