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江流域人民的期盼:护生态汉江 同奔小康
湖北汉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格局图(图片来自网络)
荆楚网讯 记者裴斌
在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条大河,她是全世界最大族群——汉民族名字的起源;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古至今既是沟通南北的枢纽,又是连接东西的桥梁。
这条大河就是汉江。有别于长江和黄河,汉江更多时候以文静、温婉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慈母般静静地哺育着沿岸的子民。
全长1577千米的汉江,大半在湖北境内。今年全国两会上,“保护汉江中下游生态”“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们带来了湖北汉江沿线2000多万群众的心声和期盼。
守护生态汉江 携手同奔小康
丹江口水库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楚天云图航拍中心供图)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汉江一泓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北上,滋润北方干渴的大地。
作为“护水人”,十堰库区人民停企业、搬移民,“挖地三十尺修复生态”。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这样描述汉江上游群众的责任和使命:“生态汉江是十堰的‘命根子’,也是十堰的立市之本。”
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库区群众,也希望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我们有好的东西,但却运不出去。”全国人大代表、丹江口移民辛喜玉一语道出库区群众的苦衷。
来自辛喜玉代表和李光富委员的两份“撞衫”建议发出了库区人民共同的呼声:“将十堰至淅川的高速公路纳入十三五’高速路网规划,尽快开工,让秦巴山片区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成为库区几十万移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保障。”
汉江中下游同样为受水区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后,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量大大减少,对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多方面、长期性影响。
为此,宋育英等8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递交联名提案,恳请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同时,郑心穗等9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建立汉江中下游长久生态补偿机制,帮助汉江流域实现永续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 挺起经济脊梁
建设环库路 为汉江生态经济带连片开发奠定基础(图片来自网络)
静静流淌的汉江穿过古城襄阳,留下了汉水女神解佩赠珠的动人传说和三顾茅庐的不朽传奇,也赋予这座千年帝乡、智慧之城重现历史荣光的巨大机遇。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正阔步走在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大道上。“两圈两带”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要求襄阳发挥战略引擎作用,争当“龙头”。
“建议将汉江新区提升为国家级新区,纳入《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体现汉江新区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回天胶业公司董事长章锋认为,为汉江新区披上国家战略的“战衣”,对推动中部崛起,构建完善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汉江流域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共赢,统筹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建议,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提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汉江中下游航道建设,建成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港口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沿线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同享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
汉江部分江段发生轻度“水华”(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在古代,江汉平原就有着“粮仓”的美誉,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今却承担着过重的负担。
“中国粮仓”怎么了?
“这几年汉江中下游‘水华’事件时有发生,以往隔几年才有一次,现在每年都有一到两次。”全国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冯云乔说,今年春节期间,汉江中下游再次发生“水华”事件,导致城市自来水供应一度困难。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门市委书记柯俊看来,治理农村污染同样刻不容缓。
“农村污染如果不解决,即使全面建成小康,质量也不高。”柯俊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农田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倍,不仅污染土壤还污染地下水;许多农村小流域甚至被垃圾填平,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制约农民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冯云乔呼吁,建议国家重视“水华”事件,组织有关专家对“水华”成因进行研究,找到解决办法。柯俊建议,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商标保护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废弃物收集处置,垃圾清运由城镇延伸至农村;加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力度。
“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千百年前,苏轼以酒作比汉江之清澈纯厚;千百年后,让汉江之水依旧清澈流淌,沿江人民富足安康,成为汉江流域人民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