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川农民养猪的致富样本:家庭年入四十万
进入农历旧年的腊月二十八,湖北省汉川市播义村的村民周方(化名)终于能坐下来,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与妻子都住在距离荷沙公路不到300米的猪舍旁边。
2016年,对于他来说,无异是丰收的一年,周方卖猪收益近40万元。十多年前,周方辗转在云南的数十个少数民族州县赶会,常常是当地的集会一结束,他就要随着大货车打包货物去下一个地方,兜售廉价的衣服、草药和农村日用品。
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生活,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回报,一年收入也不超过两万元。回忆起曾经在云南那些险峻的盘山公路穿行、充满风险的夜晚,49岁的他感叹,“现在回来养猪,最起码精神和生活上都安定了。能在家挣钱,谁还会跑出去啊?”
但是,在汉川市,这样的机会现在也并不多。一是拿到盖猪舍的土地越来越难,另外,环保等理念也日益被提上台面,对于新的养殖户来说,上百万的投入需要两年多回本,这笔资金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一头猪挣两百元
从武汉市出发,沿着孝感市境内的荷沙公路驱车大约一个小时,便能到达周方的养猪场。一片旷野上,几排红色砖瓦房格外醒目。
临近年末,最后一批700头猪刚刚出货。周方告诉记者,养猪场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是有机养殖。尽管一年到头只有在猪栏空下来时,周方才能有空休息十天半月,但是与那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相比,他认为这算不了什么苦。
不过,他也坦言,前面几年的行情其实不太好,自己没挣到什么钱。“别看现在上轨道了,开始都要吃苦。我就当是学手艺吧,积累经验。”刚开始养猪时,周方和妻子两个人起早贪黑,全部泡在了养猪场。为了解决技术问题,他经常参加养殖技术培训,请专家上门指导,自己学习加工饲料。
甚至一开始建猪舍的几十万元,也是他从亲戚手里四处筹措来的。让他下定决心投资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模式让他感到了稳定。温氏集团在距离此地不到二十公里的地方设置了服务站,从猪场方案设计、提供种猪,再到饲料、疫苗、回收,整个产业一条龙完成。“基本不操什么心,一头猪反正最后算下来我净赚200块,一年能出差不多2000头。”
一年近40万的家庭净收入,几乎快赶上北上广深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年收入。也足够周方轻松地在汉川市区为儿子置办一套三居室的婚房。而今农村的变化之快,也让记者感到惊诧。村里的姑娘们谈婚论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市区有房有车,至于那房子是空置还是自住,对她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子和心理的安慰。
环境与经济的博弈
地处江汉平原的汉川市,凭借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在湖北省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一直遥遥领先,先后发展了纺织、养鸡和养猪等产业。
不过,留在当地创业的村民也并不多,大多数人还是会外出寻找各式各样的机会。一到春节,荷沙公路复线便被各色挂着外地车牌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平日里,这条新落成的公路畅通无阻。
经济的发展的确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家乡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有村民反映,现在的猪粪与以前的根本不能比,也难以被合理利用,由此便对村里的水源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的小河如今变成了垃圾场。
然而,政府能有多大决心来整顿环保问题,却不得而知。去年12月7日,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由于辖区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汉川市人民政府党组、市环保局党组被追究责任,汉川市委书记、市长等一批党政领导干部被约谈、问责。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5日,2016年孝感市环保系统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21件,其中汉川市就占了90件,大幅高于孝感市其他六个县市区和市直的案件数。
对此,周方和村里的一些养殖户已经开始行动。他坦言,环境保护肯定是大事,现在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去年开始我们都引进了环保的设备、采取环保措施,每头猪企业补贴60元,自己承担将近200元的成本。”
这意味着,一千头规模的养殖户须承担约20万元的环保改造成本,对养殖户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他希望,国家在重视环保问题的前提下,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
趁着春节的闲暇时间,一些回乡的亲朋好友也陆续来向周方取经,试图从中寻找机会。但是,周方并没有一味怂恿他们。“地越来越难租到了,毕竟这是最基本的门槛,启动资金现在也得几十万上百万。”
而他最大的担忧在于,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的养殖户们,依然得靠天吃饭。一旦政策或市场有风吹草动,都将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这两年养猪是赚到钱了,谁知道几年后猪肉还走不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