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三驾马车”拉动分级诊疗 首诊留基层改善就医体验
我省自2014年10月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县市区增至41个。今年,我省提出实施分级诊疗“5年计划”:2016年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7年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2020年分级诊疗有序开展。
分级诊疗,是焦点,更是趋势。各地试招,是探索,更是破冰。
11日,记者在试点县市汉川看到,该市正探索用“三驾马车”拉动分级诊疗。
措施激励:将首诊留在基层
汉川毗邻武汉,车程40分钟就能到汉口。可这样的区位优势,却让汉川市合管办主任田文成头疼。
市合管办统计,汉川至武汉的最高转诊率18%,即每100名患者,就有18人到武汉就诊。其中同济、协和、人民等3家医院是汉川患者的首选,例均费用1.2万元。
“而在汉川市人民医院,例均费用仅6400元。”田文成坦言,分级诊疗有三大难,医院放不下、基层接不住、患者不乐意。
基层首诊如何实现?“归根结底,提高基层造血能力,让大病不出县市。”田文成说。
一方面,汉川人民医院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正式托管,武大人民医院组派专家坐诊、传授新技术、发展薄弱科室,为业内探索出“院际资源共享、诊疗互通互动”样板;另一方面,汉川加快医联体步伐,由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牵手”各乡镇场,承担疑难危重疾病诊疗,对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指导。
为留住人才,汉川市去年出台政策:对乡镇卫生院引进第一学历为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和第一学历为放射、检验、影像等医技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满一年、考核合格后直接配编。
在刘家隔镇卫生院放射室,王小平医师正在电脑前看一张CR骨片,他将成为第一批配编的技术人才。王小平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毕业后在浙江工作。2012年得知老家乡镇卫生院急需能看片子的医生,王小平果断回家。
王小平说,“每次拍完片后,听到村民感慨不用跑到县城拍片时,我就有一种成就感。”
据悉,去年,汉川各乡镇卫生院引进相关人才36人。今年,汉川计划引进97人,包括市直医疗机构引进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同样在工作满一年、考核合格后予以配编。
杠杆调节:不经分诊报销减半
51岁的吴真香最近腿疼,在城隍镇卫生院拍片显示,膝关节病理性脱位,需要上转。
吴真香本想去武汉治疗,可到武汉三甲医院,诊疗费用比本地医院高不说,报销比例还低,而且不经分级诊疗自行前往武汉看病,在标准报销比例中还要“减半”。
“也不是什么大病,我就去汉川住院!”就这样,吴真香转诊到汉川市人民医院,现已康复出院。
分级诊疗自提出以来,医保经济杠杆的作用一直被寄予厚望。
“越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越高。”汉川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曹艳华说。
起初,汉川的差异化报销政策还算温和,对自行前往武汉就诊的,只比标准报销比例下调5个百分点。运行一段时间后,效果不理想。去年7月,该市启动分级诊疗以来,对于不按规定时间办理转诊手续,自主选择县外医疗机构就诊的,在原政策报销比例基础上减半报销。
曹艳华介绍,政策讲求人性化。患者如长期在外务工,或在外地突发疾病,完全可以直接在外就诊,只需在5个工作日内,本人或委托家人前往市农合办补办手续,报销将不予减半。
政策实施半年来,外转诊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减半’绝非最终目的,我们希望通过硬性规定,在老百姓心底打上分级诊疗的烙印,逐步扭转局势,回到正常就医轨道。”田文成说。
信息驱动:改善就医体验
“王平您好!您的转诊申请已批准,请您于2016年3月12日前往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11日,沉湖镇患者王平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
同时,汉川市人民医院合管科科长李勇也收到短信提醒:“您好,沉湖镇患者王平将于2016年3月12日转往贵医院,谢谢!”
次日,王平果然来到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李勇迅速打印出转诊单,将王平分诊至眼科。王平感慨:“以前拿着手写转诊单,要盖章,要跑腿,转到医院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现在方便多了!”
据悉,汉川市分级诊疗信息平台自去年7月投入运行,共分诊患者1.2万余人。患者只需刷居民健康卡,就可进行身份识别、转诊审批、短信提醒、就诊导医、新农合结算等。
城隍镇的游利荣今年40岁,年前在汉川市检查患有动脉瘤。春节后,他转诊至武大人民医院住院23天。以往,游利荣需持病历、发票、就诊明细等整套资料,先回城隍镇合管站办结报手续,超过1万元需市合管办审批,报销到账至少一两个月。
“如今,在武汉办理出院手续的当天,新农合就及时结报。”游利荣介绍,总费用12万余元,当场报了6.5万余元。
田文成解释,这是因为通过分级诊疗信息平台,患者就诊资料早已录入,转诊后通过共享,减少了繁复的审核环节。
省卫计委信息中心副主任邱杰介绍,基于互联网+技术,部分线下医疗服务需求,可以分流到线上完成了。(崔逾瑜 许可 任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