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代表来汉为两位湖北人授卫国战争纪念奖章

07.05.2015  11:10

(长江日报记者 宋磊)昨日下午在同济医院,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达姆李诺夫一行,代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俄罗斯军方、国防部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向为苏联卫国战争作出贡献的武汉市民蔡转,颁发“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蔡转退休前是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生于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之女,1938年到前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1941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身为学生的她,积极参与后方劳动,支援前线。自1995年起,蔡转曾3次获得俄方颁发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此次是她第4次受勋。

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授予那些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俄罗斯公民以及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士。俄方向中方有关人士颁发这一奖章,是中俄共同举办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活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4月15日,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已向一批中国获奖者颁发奖章。达姆李诺夫昨日透露,今年,俄方共将向中国公民颁发54枚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昨日的授勋仪式上,达姆李诺夫亲手将纪念章别在蔡转胸前。蔡转还获赠一件特殊的纪念品——达姆李诺夫女儿所画的《纪念日》,画中的橄榄枝和勋章带组成“59”字样,代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并寓意和平和永久纪念。

达姆李诺夫说:“虽然健在的中国老战士们越来越少,但我们国家一直铭记着他们的名字,我们非常重视他们曾经作出的贡献。”

蔡转以流利的俄语,与达姆李诺夫像老朋友一样交流,“我和你们一同经历了那段苦难的日子,那场战争经历也历练了我,是我永远难忘的人生经历”。

今天,俄方一行将赴宜昌,为曾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宜昌市烟草公司97岁离休干部陆保平授勋。

        达姆李诺夫:

        授勋的意义不在于勋章本身

“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有何分量,为什么蔡转和陆保平会多次获得“卫国战争”纪念奖章?昨日,俄罗斯联邦驻华使馆一等秘书达姆李诺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这枚纪念章,在俄罗斯各等级的勋章中,分量有多重?

达姆李诺夫:这枚纪念章是俄罗斯国家勋章,是由俄罗斯联邦总统指令颁发的。

记者:此次一共有多少人受勋?还有哪些国际友人会受勋?

达姆李诺夫:今年一共有54位中国公民被授予这个纪念奖章。这些勋章授予加入过苏联红军、后勤部队或游击队的外国公民。

记者: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和88步兵旅士兵,您如何评价他们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达姆李诺夫:卫国战争期间,88步兵旅的士兵是苏联东方地界的捍卫者,他们对日本侵略者作出了抵御。身处后方的后勤人员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他们大多是孩子、妇女和老人。

记者:此前,蔡转曾受勋三次,陆保平受勋两次,为什么要反复授予他们勋章?

达姆李诺夫:不是同一个勋章,每一个勋章都有独特的意义。

记者:跨国授勋不容易,俄罗斯为什么将这种授勋方式坚持了这么多年?

达姆李诺夫:这个勋章是俄罗斯联邦总统设立的。授勋的意义不在于勋章本身,而在于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苏联人民从此卸下重担。

4月底,记者提前从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获悉蔡转和陆保平将受勋的消息。5月1日,记者在汉口蔡转家中采访了她,3日又赴宜昌对陆保平进行了采访——

        蔡和森之女蔡转:

        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

1日,蔡转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95年收到第一枚卫国战争荣誉纪念章时“很意外,我竟然被视作参与了卫国战争!如果我们得了纪念章,那么,当时所有的苏联人都应该得到纪念章”。

直到现在,蔡转仍然认为,苏联卫国战争时,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而且微不足道。

        在“第二祖国”学会弹钢琴

1938年,在党组织的护送下,刚满10岁的蔡转与林伯渠的女儿、张太雷的儿子、姑妈蔡畅及其女儿李特特等人一行,经西安、兰州、哈密、迪化(今乌鲁木齐)来到苏联,进入位于莫斯科300公里外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就读于伊万诺沃第40女生中学。

在苏联,蔡转为自己起了个俄文名字——阿尼亚·转转。“这个短发的孩子就是我,黑黑的。那时候喜欢把自己晒得很黑。”蔡转有本珍藏六十多年的相册,她微笑地指着相册中的一张张合影说。

儿童院里办了各种兴趣班,缝纫、木匠、摄影、美术、舞蹈、体育、钢琴。除了女生必须上的缝纫课外,蔡转选择了钢琴课,学会的第一支曲子是《喀秋莎》。

“那种感觉简直是享受啊!”蔡转说,儿童院为他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居住舒适,衣食无忧,苏方还安排他们观摩、参加夏令营。在教育上,为让来自国外的孩子不至于丢失母语能力,“共产国际”调派中国老师到苏联,为中国孩子进行本国文化教育。

“苏联人很友好,不要求我们干活,没有歧视”,蔡转回忆,比苏联当地的孩子,他们更受关爱和呵护。

在国际主义精神的影响下,10岁的蔡转很快清楚,自己是肩负重要使命的人。“我只有一个愿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而苏联就是我的第二祖国,让我感觉非常亲切”。

        “阿尼亚,拉一个”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我们被召集集合,听了一段战事广播,莫洛托夫、斯大林都讲了话,我们得知战争开始了。”蔡转回忆,之后的生活陷入惶恐不安,他们被告知可能随时撤离。“有几次,我们穿着衣服,背着厚重的行李睡觉,以便能快速转移”。

“战争爆发后,生活马上变得很艰苦”,蔡转指着一张照片说。照片里,一群儿童院的孩子在雪地中费力地劈柴。

蔡转回忆,那是1941年冬季,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临巨大危机。儿童院停止供暖,粮食短缺,孩子们开始进行劳动,自力更生,以渡过难关,并支援前线。

蔡转在儿童院干农活,参与防空洞的挖掘,“虽然这些重活对于女生很吃力,但女生们都不愿意示弱,而且要比男生干得还好。大家一起干活,也没觉得累”。

她还与女生们一起为前线战士缝制衣物,“衣服、裤子、手套、袜子我都缝过,虽然我的针线活很一般,但是一定要做”。

伤病员增多,蔡转和同学们来到医院,慰问他们,为伤病员写信。

蔡转的钢琴课只上了两年就因战争中断。凭着并不扎实的音乐基础,她自己摸索,努力让自己能胜任伴奏,并自学拉手风琴,以便走入医院为伤病员表演文艺节目。她的手风琴表演很受欢迎,同学们见到她,经常对她说:“阿尼亚,拉一个,阿尼亚,拉一个!”

        “苏联岁月”让我的思想很单纯

蔡转中学毕业时,曾荣获金质奖章,免试进入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国立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成为一位医务工作者。

她先后在北京医院神经科、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工作,钻研钩端螺旋体及脑动脉炎,其研究荣获国家卫生部优秀成果甲种奖。

蔡转一心钻研学术,服务于病人,为病患解难。1993年离休后仍然每周两次到门诊,有时也与国内外医学界朋友进行书信和电话切磋。在她看来,这种工作态度与其在苏联的经历密切相关。

“没有这段经历,我的人生也许大不一样。”蔡转说,在苏联的时光让她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课,让她不至于流于狭隘,不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思想所引诱、影响。

蔡转的家陈设很简单,房间显得空荡荡的,她说,不是生活必需的东西,她不会买了放在家中。“我的思想很单纯。对生活要求不高,有吃有穿就行了”。

    东北抗联老兵陆保平:

        在苏联很苦,但感觉很幸福

3日,记者来到陆保平位于宜昌铁路坝游泳池巷的家中采访。陆老说话吃力,但声音洪亮。“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见到记者时,他大声唱起毛泽东诗词歌曲《浪淘沙·北戴河》。

陆保平今年97岁,宜昌市烟草公司离休干部。他1918年出生于辽宁锦西县,1942年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同年,抗联在苏联伯力整编成抗联教导旅,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陆保平随88旅在苏联驻扎3年。

        曾拒领卫国战争纪念章

“为了一个纪念章,他们跑这么远,真是不必呀!”说到本次俄方即将为他颁纪念章,老人不住地摆手。

此前,陆保平曾两次获得俄方勋章。

2005年,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向卫国战争时远赴苏联国际儿童院求学的20余名中国学生颁发了“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陆保平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刘少奇之女刘爱琴、朱德之女朱敏等一同获此殊荣。

由于时间久远,资料不全,外界以为陆保平已离开人世,颁奖时没有想到寻找陆保平。2011年,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欲派专人给陆老送纪念章,被他拒绝。次年2月11日,这枚纪念章才由陆保平在北京的亲戚代收并转交。

2012年9月17日,88步兵旅成立70周年之际,曾任88旅教官的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伊万诺夫来到中国,在沈阳为88旅健在老兵授予“88旅成立70周年”纪念勋章。陆保平身着军装,接受奖章。

陆保平的小儿子陆云胜说,父亲很少向子女讲述自己苏联经历,他认为那是在表功。对待俄方授予的勋章,他总觉得自己配不上。采访中,陆保平激动地说:“谁能像刘胡兰那样,面对铡刀视死如归?谁能像董存瑞那样,用手托炸药包炸碉堡?和他们相比,我算什么?”

        背着枪种地

88旅包括中国人、苏联人和朝鲜人,他们在苏联的任务是练兵,阻止日本在苏联边界的攻击,作为预备军队在第二前线支援前线。

“那几年在苏联,我们吃了很多苦。”陆保平回忆,为了保障前线吃好吃饱,他们在后方不能消耗太多粮食,有时实在太饿,就在地里挖个土豆,填饱肚子。因为缺乏营养,很多人得了夜盲症。

饿着肚子,陆保平和他的战友仍要背着枪开荒种地。为支援前线,战士们还曾捐出身上的寒衣。

陆保平记得,当时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睡高低床;食堂距离军营一公里,一日三餐排长队进入食堂。“8人一桌,吃得最多的是手剥葱和黑列巴面包,用餐时间只有一刻钟。夜里还经常紧急集合。因为夜袭或搞演习,我们的心一直绷得紧紧的。”

陆保平说,生活虽然很苦,但他没有怨言。“在苏联的3年造就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我感觉很幸福。”

        金日成希望他去朝鲜工作

在88旅,陆保平军事训练成绩突出,得到时任集训部队营长金日成的赏识。即将离开苏联回东北时,陆保平与金日成有一次谈话。说起这件事,陆老表述清晰,恍如昨日。

那天,陆保平正在武器库值班,金日成走上前对他说:“保平啊,我们一起在苏联三年,我对你的训练成绩很了解,现在要分开了,我非常希望你能跟我到朝鲜去,希望你能考虑。”金日成还承诺,到朝鲜后,将给陆保平重要职务。

陆保平站起身来,给金日成行了一个军礼,“您这样器重我,我很感谢,但让我去朝鲜,我不能答应。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

“那你能干什么?”金日成问。

陆保平回答:“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金日成向陆保平伸出大拇指连说三声“好”,“好样的!你的想法是对的”。

1945年8月,陆保平随苏军解放敦化,之后任敦化县游击队队长、四野49军教导员等职,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大战役。

为公益捐款15万,自己舍不得掏钱理发

如今,陆保平生活在宜昌市烟草公司宿舍一套老旧的单元房,陈设简单,家具陈旧。保姆照顾他的起居,三个儿子时常过来看看。

陆保平家中有一张特殊的党费收据,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10年开具,上写:“陆保平同志自愿一次多交党费计人民币贰万元。”陆云胜介绍,多年来,陆老多次为希望工程、抗洪救灾等捐款。至今,他累计捐款的金额已达到15万元。“他总是说,钱够用就行了,有更多人比我更需要钱。”陆云胜说。

在陆保平床边,记者发现一碗方便面的残汤,原来,一包方便面就是他的早餐。“他对别人很慷慨,对自己却很‘吝啬’”,陆云胜说,为了省钱,陆保平从不去理发店理发,而是拿着刮胡刀、站在两面镜子中间自己理发,经常把头皮刮出一道道血口子。家里煨汤,喝剩的汤底他不舍得倒,加水加盐后热了继续喝。

过去那么苦,为什么晚年不想过好一点的生活?陆保平笑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了,我的那些战友也牺牲了那么久,我能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