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发掘田野工作全面结束

28.10.2016  21:17

  


  10月27日,由湖北省文物局主办、随州市文物局承办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总结会”在随州召开,标志着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发掘田野工作全面结束。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党委委员、规划财务部主任蔡元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文物局文物处、协调单位、协作单位、监理单位、报告编制单位的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或工地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我省的“一号工程”, 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引水,穿越襄阳、随州,终到孝感大悟,工程线路总长270公里。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应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要求,并经省政府同意,由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的文物保护工作。

  湖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该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2016年6月-10月,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等18家省内外专业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科研院、33支考古队伍、近300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沿线涉及的47处文物点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积达190万平方米,按照“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原则,对33处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3380平方米。另外对14处文物点采取留取相关资料的保护方式予以保护。

  通过科学、严谨、细致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各时代墓葬200余座,灰坑、窑址、灰沟等遗迹500余个,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600余件、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了新石器至明清时期鄂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为考古学研究、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和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蔡元芳充分肯定了鄂北水资源考古工作,认为在工作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按时高质量的完成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说明湖北省文物局的组织管理工作相当出色。考古队员在高温酷暑中工作,很多还是在校的硕士生、本科生,尤其还有很多是二十岁出头的女娃娃,在田间地头辛苦工作,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考古工作成果丰富,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增添了工程建设的文化色彩,提升了“文明工程”指数。他表示,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将继续大力支持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

  王风竹在总结中指出,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是我省继三峡、南水北调工程之后,由省文物局组织实施的又一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程序规范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协调协作到位、技术标准到位,工作成果丰硕,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树立文物保护良好社会形象、加强考古学专业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工程建设未完,文物保护也不能完,文物部门要一如既往的与工程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与合作,持续跟踪做好服务。他要求,田野发掘只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阶段,下一步,各有关单位要重点做好室内整理、文物登记建档入库、报告编制、结项审计等工作,为圆满完成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任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