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告别网箱时代 在割舍中再出发
楚天金报讯 文/特派记者乔奇 赵贝 图/特派记者邹斌
昨悉,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经过1277公里的跋涉已经顺利进入北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通水”结束后,将择日正式通水。
清水北上之时,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牺牲,令人分外感念。
位于湖北十堰市的丹江口,是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放下艰苦卓绝的库区移民不谈,这座目前人口不过45万人的小城,如果从200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南水北调水源地“停建令”起算,业已经历逾10年的经济转型之痛。
1.坝下城市:水电带来的比较优势
橘子红了。
从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动工算起,这已是丹江口库区柑橘成熟的第11个年头。
2014年10月22日,鄂西北小城丹江口市区。干净的街道、样式略显陈旧的建筑,以及偶尔驶过的渣土车,让这座城市和中部大多数县城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临近通水进京,云集的记者打破了这座小城的宁静。新世纪以来这已不是丹江口第一次迎来如此多的记者。2005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2009年后情动神州的库区大移民,早已让这座总人口不过45万、市区人口刚满15万人的县级市,习惯了外地人对“水源地”的关注。
从地理上看,丹江口市区是一座建于大坝下面的城市。2005年加高后高达170米的丹江口水库大坝,高悬于市区的正北方。大坝的一边,烟波浩淼;另一边,则是已进入枯水季、滩涂隐现的汉江河道。从这里起算,3000里汉江进入中游。
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完工。丹江口,亦因这一当时亚洲第一的水利工程而兴。
谈起丹江口的经济发展史,该市经信局干部李立新对楚天金报记者介绍,丹江口从1980年代之后的整个工业布局,几乎均与丰沛的水电优势有关。
“水库建成后,享受国家3.5亿度配给用电额。南水北调以前,丹江口水库发电量很大,配给的电丹江口根本用不完。电力丰富,自然而然,在市区开始兴建重工业企业。”
一个不得不提的事实是,据介绍,自2013年以来,为了蓄水以供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发电量,正在剧烈削减中。当然,这是后话。
1980年代之后,丹江口建起的企业涉及汽车零部件、冶金、化工、采矿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高能耗,与此同时,很多行业不可避免地带来高污染。
上述很多企业一度位于丹江口老城区的中心,如今丹江口市的老城区,当年就是几个大企业的所在地。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像丹江口这样电力能源丰富的地区,上马高能耗企业是“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的选择,对于许多外地同级县市来说,这种优势叫人羡慕。
正是这种天生带有浓厚重工业属性的产业布局,让丹江口这座小城的经济总量,一直位于十堰各县市前列。实际上,直到2012年,丹江口市的轻重工业比重,仍然达到22:78。
2.水源之地:突然来临的企业关停潮
重工业的遗存在这座县城不难遇见。从丹江口市区往西,街道背后的窄巷深处,废弃的烟囱和沉寂的厂房,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一道大铁门的两边,是密集的商店。丹江口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指着里面说,这里曾经是电解铝厂。
这些工厂,都是前些年被关闭的。
如果没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在过去的十年里,丹江口人的日子,也许用不着那么“折腾”。
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动工。为保证一库清水送北京,库区必须关停污染企业,限期治理重点污染企业,永久性禁止高污染企业。
丹江口首当其冲。
说到污染企业的关闭潮,当地丹澳医药的老总崔立新,永远忘不了曾经带动当地老乡走出贫困的那种植物——黄姜。
这本是一种十分神奇的植物。以黄姜为原料,可以提取一种广泛用于制药业的原料:皂素。其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制造激素类药物,市场需求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巧的是,北纬30度的鄂西北,正是黄姜的理想生长地。到了1990年代,耕地奇缺的十堰市,“人均一亩姜,三年奔小康”。随之而起的上百家皂素生产企业,让十堰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黄姜和皂素生产地。
“2007年以前,仅丹江口大的皂素企业有六七家。”崔立新回忆说,当时仅他所在的一家工厂,一年就能为丹江口贡献5000万元的税收。
但皂素生产除了耗能,还制造污染。“1吨皂素要用11吨盐酸。”崔立新介绍说。
2007年,为了水源地治污,丹江口关停了所有皂素生产企业。十几万亩黄姜烂在了农民的地里。而随着整个十堰市对皂素行业的关停,影响所及,直接让全球皂素价格在之后的数年上涨了4倍。
从2003年到去年,仅丹江口一市,关停的污染企业已超过100家。冶金、化工、造纸、采矿等行业,已被强令限制发展。
“关掉这些企业的时候我们在想,税收缺口和就业缺口的大坑如何补?这也是丹江口一度遇到的大问题。”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艾尚平说。
3.停建令后:迷惘的十年与告别的网箱
“江北的黄姜江南的橘,岸上的木耳库里的鱼。”这曾是丹江口农村十分熟悉的生活写照,也是大多数库区人民在十年之前安然处之的生存之道。
但2003年下达的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停建令”,为丹江口过去的十年,蒙上了一层无奈的迷惘。
实际上,影响从1992年的中线调水实物指标调查就开始了。“实物指标调查让大家感觉到工程将要实施,移民们去留不知,当时多少有点人心惶惶,哪里还有心思搞建设。”李立新回忆说。
根据“停建令”,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确因生产、生活特别急需的,须报经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才能建设。即便是危房改造,也要严加控制。当然,这一切都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和水源地安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舍小家为大家。你可以想象一个地区在这种状态下的发展之难。”李立新回忆起十年来的往事,如是感叹。谈起2003年之后的这些年,他的形容是“失去的十年”。
“过去十多年来,其它地方都在飞速发展。但是丹江口,重工业在2003年之后遭受重创,农业耕地原本就不多,二次蓄水,淹掉的地又偏偏都是精华,大量的优质柑橘地从此淹没于水中。”
另一个“靠水吃水”的产业,亦将告别丹江口。
10月25日上午,当地均山镇关门岩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洪伟来到库区养殖基地,安排社员们拆除小网箱,联系卖鱼。
靠水吃水。1980年代以来,“百里万箱下汉江”的壮观场面,让丹江口库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
然而,网箱养鱼影响到库区水质。今年9月,丹江口库区开始实施取缔网箱养殖行动。
“好不容易干起来的这样一个兴旺的产业,现在必须逐渐关掉了。确实很痛苦。”当地干部说。
丹江口市水产局总工程师张华告诉记者,丹江口年渔业收入达到6.8亿元,全市网箱养殖3.8万吨水产品,取缔网箱养殖后,全市水产业支柱将面临重新培育问题。
南水即将进京。巩固治污成果的行动仍在这座小城继续。而关于如何在告别污染的同时找到新的经济血脉,那是另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 最新动态
汉江水跋涉1277公里进京
金报讯(记者胡琼瑶、通讯员戢琨)昨日,记者从北京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经过1277公里的跋涉已经顺利进入北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通水”结束后,将择日正式通水。
记者随湖北移民“行走调水线”代表团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一路北上,看到沿途干渠内已经是碧浪滚滚,各地水流速度不一,沙河渡槽、穿黄工程、漕河渡槽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单位已经进入紧张有序的通水备战阶段。18日上午11时,河北省保定市西黑山节制闸处水流速度为12立方米每秒,该工程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穿过闸门,水就流向北京了。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只是进行通水试验。待通水试验结束后,将实行正式通水,首都人民很快就能喝到甘甜的汉江水了。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