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大数据助解武汉治水之困 实时监测服务市民出行
荆楚网讯 记者 张扬 通讯员 伍晓刚
山有势而水无形。武汉市加强水文信息化建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在水文上的应用,将百湖之市的无形之水变为一组组可监控数据,让用水、治水变得有迹可循。
实时监测服务市民出行
武汉东湖海洋世界景区湖岸边,矗立着一根造型奇特的“电线杆”,这就是武汉市水文局为全国最大城中湖建设的水文监测站。
与电线杆不同的是,它配有雷达水位计、实时监控探头、雨水收集器等“高精尖”设备,配有实时显示水位、降雨量、温度、湿度等民生信息的电子显示屏。景区下方的湖中,还竖有一根标着刻度的水尺桩。
该监测站可以实时自动采集湖水位涨跌、方圆10平方公里的降水情况、以及空气的温度及湿度等信息,每隔半小时还能将数据传输到湖北省防办和国家防总。
针对武汉城市渍水顽疾,水文部门在硚口区古田一路、江夏区闹市等地段,建设了采集和发布于一体的城市水文站,通过户外大屏,向公众发布渍水区域内雨量、渍水信息,为车辆行人通行预警预告。
今年4月初,武汉出现强降雨,同期历史罕见。古田一路水文站以电子显示屏发布隧道渍水水位预警信息,指引行人及车辆安全通过渍水路段,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
这样的自动监测站,武汉已建成20多个。在监测系统平台里,这些站点小标签,如定海神针般扎上三镇地图,成为覆盖全市的水文站网。
科学数据服务城市建设
武汉水文监测覆盖了主要湖泊与河流。2015年上半年,武汉市水文局监测系统平台共报送水雨情信息69.54万条,处理各种水情信息近123万条,其中中央报汛站30分钟到报率为99.23%,省级报汛站30分钟到报率为99.3%;发布水雨情短信近500条,水情日报75期;发布洪水蓝色预警1次。
通过科学采集到的数据,该局牵头完成了“2014年武汉市水环境状况”、“2014年水资源公报” 、“2014年度地表水监测评价报告”等报告的编制。
水文站网实时采集的湖泊水位、城市渍水等数据信息,全天候为湖泊防洪、城市排渍、开闸泄洪、人工调度、水产养殖等提供决策依据。此外,数据还不断以网页、短信等形式,向公众开放,提升了城市的公众服务能力。
根据规划,武汉市主城区将按照“一区一站”的原则整体推进城市渍水水位站建设,并在中心城区重点路段加设渍水监测水文站,做好城市暴雨渍水退水预警预报。
武汉市水文局还积极筹建水生态实验基地,为城市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该局引进高端设备、整合现有软硬件设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运用“云技术”等信息手段,最短时间完成信息化改造。随着统一数据中心、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水文局与水务局信息中心已实现数据共享,为武汉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海绵城市试点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