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利民生----利川市“十二五”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20.01.2016  11:36

(利川市水利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利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是关系民本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 

十二五”期间,利川市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累计投资11亿元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千家万户实现饮水安全,河流通过治理增强了防洪抗旱能力,小农水逐步完善,良田得到丰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 

靠天吃水”变回忆

  “用了30多年的挑水桶终于‘下了岗’,旱季吃水再也不愁了!”柏杨坝镇钟鼓村村民王传宝谈起饮水安全笑得合不拢嘴。 

钟鼓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体储水困难,连续晴上十几天,8个组1000余名村民饮水就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冬季枯水季节,村民常常要到一公里以外的低洼处挑水用。 

缺水难题不仅困扰着村民,还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进入枯水季后,钟鼓小学100余名师生的生活受到影响,食堂无水做饭,厕所无水臭气熏天。“为了正常上课,学校只有到镇上买水用。”校长袁藜名对当年缺水吃的状况记忆犹新。 

2014年7月,通过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在钟鼓村石厂沟的出水口浇筑小型拦水坝,新建蓄水池,困扰钟鼓村世代人的饮水困境终于得到了缓解。该村从此告别了“披星戴月把水担”的尴尬,了却了“靠天吃水”的烦心。 

钟鼓之变,只是利川市委、市政府破解农村吃水难题的一个缩影。仅在2014年,利川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350处,分散式供水工程43处,总投资4398万元,解决了全市所涉及的14个乡镇办事处共6万农村居民及1.6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关乎群众身体健康,在解决农村居民及师生安全饮水工程这个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工程”问题上,利川市委、市政府铆足了劲,咬定目标不放松,连续3年将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列为“十件实事”之一,每年都及时兑现“承诺”。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集中供水工程710处,分散工程324处,争取上级拨付的饮水安全项目资金1.3亿元,共计解决了23万农村居民及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该市水利局在全州水利系统率先编制了《利川市城镇供水规划》,还组建了清源供水公司,对乡镇供水资产实行公司化管理。 

十年九淹”成历史 

利川地属喀斯特地貌,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江河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一旦遭遇暴雨,容易引起江河洪水猛涨猛落,导致突发性山地滑坡和洪涝灾害。 

从元堡集镇穿过的忠孝河,是清江的支流。多年来,因该支流河道狭窄、弯多,只要下雨,元堡境内的山洪便会全部流到这条支流中,“十年九淹”成为忠孝河的常态,无论是居住在河两岸的村民,还是处在岸边的农田,都饱受洪涝灾害。   

2013年,在该市水利部门的争取下,忠孝河被纳入全省2013年度第一批下达投资计划的6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之一,总投资2400万元,综合治理元堡河集镇区域长达5公里的河堤。元堡河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彻底解决了该河流域内土地的防洪抗旱问题。 

元堡村八组村民吴政兴家离忠孝河不远,“往年只要是落雨,我们就要搬到二楼以上的房间,晚上还要时不时起来看一下水情。”吴政兴回忆着河流整治之前的日子,“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09年5月12日,早上6点多钟到10点多下了一场暴雨,河里的水看着看着就涨起来了,一眨眼,整个河道就满了,我家门前的堡石桥桥面石板都被冲走了,河水一直淹到我家一楼有半米高,猪圈也淹了,圈里的一头母猪被吓得‘嗷嗷’叫,家里的孙子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也吓得直哭。” 

村里有700余亩农田位于河流两岸,只要一涨水,两边的农田就会被淹完,绝收减产是常事。自河道治理后,河道被拓宽了、改直了,原来的土坎也砌成了水泥河堤,现在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会淹到农田和房屋。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不仅能提高河道两岸范围内的行水、防洪、排涝能力,保障河道沿线村镇、企业以及农田的防洪安全,同时还能大大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增强堤坡抗冲刷能力,而且也能为改善航运和沿线水环境创造条件,提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就拿忠孝河治理项目来说,当地老百姓没有不称赞的,都说这是惠及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元堡乡水利水产管理站站长李存田如是说。 

像治理忠孝河一样,水利部门还向上争取了247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梅子河南坪至柏杨开河口河段进行了治理,使梅子河流域的老百姓也告别了逢雨必淹的历史。 

十二五”期间,该市还实施了建南河、汪营转转河、忠路主坝村河堤、团堡小溪河集镇段、团堡小谷槽清江堤防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共争取上级拨付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总投资10424万元,累计完成河道清淤疏挖37.448公里,治理加固河堤34.625公里,受益人口20.4万人。 

此外,该市还实施了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新建工程,争取国家水库项目投资27718.65万元,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资金1233.8万元。同时,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完成了信息测报、信息处理和预警发布一体化的防汛预警体系建设,实现了由传统防汛向科学防汛的转变,在汛期没有出现任何伤亡和其他各类事故。 

农业告别“望天收” 

小农水”由于点多、面广、线长,被喻为农田的“毛细血管”。如何疏通“毛细血管”让农业告别“望天收”,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十二五”以来,该市抓住水利项目建设推动发展的“牛鼻子”,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定位、全方位推进,按照“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历时3年,完成了利川市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6112万元,新建和维修小型泵站21座,引水堰5处,新建和维修渠道254.9公里,加固排水沟13.3公里,配套渠系建筑263处,涉及汪营镇、团堡镇36个行政村,灌溉面积达到了6.95万亩。 

水路通、堰泵连,渠池绕山转,浇灌一片片。”通过小农水的实施,许多村告别种田“望天收”。 

以前为了浇水,往往全家出动,有时深更半夜都要跑到田里抢水,没少为水吵过架。现在好了,种田变得轻松多了,既省时也省力。”团堡镇村民吴林付说起小农水,更是赞不绝口。 

2014年,该市又被确定为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总投资7336.86万元,项目涉及8个乡镇101个行政村,主要建设任务是渠道硬化、渠系建筑配套、改造、新建拦河坝、泵站配套建设及土地平整,工程预计3年时间完成。建成后,节水灌溉面积由现在的16.3万亩提高到19.44万亩,比重提高4.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70,新增供水能力3266万立方米、节水能力719万立方米,全市农民用水协会组织从7个增加到14个。 

十二五”期间,该市还争取实施了利中盆地北片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中央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资金项目、湖北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和建设等项目资金累计11433.69万元,先后兴建了利中盆地灌区、汪营、团堡、忠路等工程,解决了所辖范围内近18万亩粮田的排灌问题,为利川产粮大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依法治水河道美 

利川市是清江的发源地。曾几何时,清江河其中一段——位于汪营集镇的转转河垃圾直排,清江河道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2014年初,该市水利局将清江综合治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向清江污染宣战,修建汪营污水处理厂,铺设集镇污水管网,切断转转河污染源头。 

该市还投入180万元启动清江源湿地公园建设;在清江河及支流沿线新建垃圾池34口,并定期转运垃圾;与1500户沿河居民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同时,发放保护清江倡议书,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动员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保护清江,保护环境,还清江一河碧水。 

该市还以“4+1”工作模式推进河道美化工作,即一支常态清漂队,一支文明劝导队,一名河道巡查员,一名督查员和定期公示,加强全市各乡镇河道沿线宣传,适时清除城区河道垃圾、杂草。 

如今,站在苏家桥桥头看转转河,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规整的河道像一条玉带伸向远方,走进清水走廊,休闲道宽敞舒适,蓝天白云下,绿水倒映青山,显得格外靓丽。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查处涉河违章建房、违法向河道倾倒弃渣、非法取用水资源、非法开采河道资源(阴沉木)、非法采砂、违法电(炸、毒)鱼等各类水事违法案件200多起;将清江、郁江、三步街河、梅子水、磨刀溪(含建南河)、唐岩河、忠孝河、小溪河、小沙溪、三道河、回龙沟、小河等12条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联系乡镇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一级河长,流经乡镇行政一把手担任二级河长,流经村(社区)主要领导担任三级河长,让水利执法迈向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十二五”完美收官,“十三五”画卷已展。该市水利局局长表示,将按照“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能力提升”总定位,把水利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