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破解水利建设管理“最后一公里”困局的“钥匙”

09.03.2016  17:51

(王诗文 马礼平)2014年3月以来,湖北省沙洋县抓住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有利时机,成功探索并强力推行了“按户连片耕种”为特点的“沙洋模式”,全县承包耕地连片面积85.31万亩,连片率达90%,“连片耕种”写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沙洋模式”因何而起?这种新型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改革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有何影响?如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建立适度规模经营与水利建设管理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沙洋模式”因水而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解决了“由谁来种地”的问题,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原来按照距离远近、土质肥瘦、水源好坏等因素平均分配土地,使承包地块分散化、碎片化,造成水资源无法高效合理配置。特别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灌溉单元,造成基础用水单元规模太小,同一水系内的公共水利工程无人维护、灌溉无人组织,农民用水难、用水贵,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越来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大问题。 

以“按户连片耕种”为特征的“沙洋模式”,正是顺应群众意愿,以灌溉水源为基本依据,通过将同一水渠、同一塘堰、同一水井灌溉的田块向一个或数个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连片集中,增强了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配性,是践行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想的具体体现。 

沙洋模式”助推了农村水务事业发展  

以前,我家的10几块地,东一块西一块,农忙时非常难搞,现在耕地整合成一片了,我们老两口种24亩水稻,全是机械作业,非常轻松。”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四组59岁的村民雷扬高满脸轻松地说,“沙洋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户耕种“去细碎化”,大大方便了农民耕作,农业生产成本约降低二至三成,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和水利设施“重建轻管”难题也得到了极大地化解。 

一是有利于转变农业用水方式。过去田块大多属“插花地”,太散、太小,同一水系的农户因为用水时间和方量不一致,用水意愿难统一,造成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用水高昂。“按户连片耕种”后,农业用水单元规模扩大,同一水系的农户用水意愿趋于一致,达到省水、省钱、省时、省工的目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用水管理成本。农民们说:“原来抗旱需要几个水泵、几百米水管、电线,连片后一根水管、一个水泵、一根电线就能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构建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长期以来,群众都希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往往因为土地“插花”大大提高了建设成本,严重影响农民投资兴建水利的积极性;国家、集体投资修建水利设施也因征地协调和施工占地难度大而搁置。近几年来,荆门市大中型水库、泵站灌区相继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但由于与之衔接的田间工程无法改造,“毛细血管”不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没解决,有水不能到田,仍然不能形成排灌自如的灌溉网络,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不少农户只能“靠天吃饭”。土地连片后,政府、群众兴建水利设施成本下降,积极性提高,主动让地,好将渠道修到自家地块里来。拾回桥镇党委书记王文说:“土地连片后,兴建水利的成本下降,农民愿意主动投入,政府兴建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的水利保障,提高农田防洪、排涝、抗旱能力。” 

三是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过去小型水利设施重建轻管,许多农户用水时抢,不用水时荒,对集体的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积极性不高,“公地悲剧”蔓延。现在一口塘堰、一条渠道都在一户或2户田块里,不仅毁渠堵渠、偷闸破堰的情况没有了,各户还将渠道、塘堰打理得畅通无阻、光面平整。这样,同一水文边界的水利工程集中服务一个或数个经营主体后,实现了“共建共管共用型”向“自建自管自用型”的过渡,有利于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得以建立。为固化连片耕种成果,沙洋县以村为单位纷纷完善村规民约,将一些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明确。如毛李镇三坪村、官当镇鄂冢村、拾回桥镇刘店村村民主动认领就近分配的U形渠、塘堰管护责任,自主蓄水保水,实现了工程持续、良性运行。 

四是有利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前,推广“稻虾共生”等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需要流转土地时的谈判对象多、协调难度大,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难以推进或规模偏小。“按户连片耕种”后,由于水源有保障、用水有章法,同一水系内的经营主体可以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定种、以水定调,科学布局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避灾农业,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拾回桥镇桥河村引导农民将经营同类产品的田块通过经营权流转或承包权互换实现连片耕种后,根据水源条件和水利工程布局,将土地合理分区,规模化生产水稻、蔬菜、水产品,目前蔬菜种植业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该村荣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称号,其中空心菜成为全国种子生产基地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 

五是有利于农村大局和谐稳定。土地分散化和细碎化导致水、电、路等分散使用而产生的矛盾,是农村的主要矛盾。“按户连片耕种”后,群众抢水、截水的行为大为少见,因用水和水费产生的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不少地方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收到政府省心、农民放心的效果。毛李镇三坪村连片耕种后,连续12年没有因水而发生上访事件,群众互帮互助,干群关系十分融洽。当地基层干部创作了打油诗《连片耕种颂》:“分散种田弊端大,旱涝灾害冇得法。你防我来我防你,塘堰无水现了底。连片耕种就是好,泾渭分明没计较。田好管来水好调,机械作业效率高。” 

在“按户连片耕种”中彰显水务作为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由政府大包大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导致重建轻管、损毁严重、效益低下、不可持续等“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沙洋模式”应运而生后,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工程良性运行、供水有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新局面,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源源红利”。目前,荆门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市大力推广“沙洋模式”。为支持这一新生事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作为服务三农的水务部门,主动作为。 

一是制订完善水利建设规划。按照“建网、连片、互通、利灌、易排、生态、安全”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制定以小农水、抗旱水源工程、节水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二是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撑。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加大建设资金和管护经费投入,逐步配套完善末级渠系、塘堰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更优的水利公共产品,提高农户参与连片耕种的积极性。 

三是构建用水管水利益共同体。将一个水系的农户或其它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或用水管水小组,共同承担区域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工程维修工作,实行民主管理,供需直接见面,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