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江经济带】武汉“四水共治”:16个项目保证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
(记者 齐雯 摄)
(黄鹤云记者 齐雯)江城武汉,地处古云梦泽,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优于水,而忧于水。一到雨季,武汉就好比一个地势低洼的盆子,地势低,排水不畅。每年的六七月,一场城市与水的战争“硝烟弥漫”。
(记者 齐雯 摄)
7月8日下午,“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湖北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了汉口江滩,媒体探访团在参观完防洪纪念碑、横渡长江纪念馆后, “四水共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汉“四水共治”的情况。
(防洪纪念碑 记者 齐雯摄)
(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 记者 齐雯摄)
7日中午12时,长江一号洪峰离境后,长江武汉段水位大约以每小时1厘米的速度稳步下降。截至7日18时,长江汉口站水位已降至27.46米,流量为56000立方米/秒。较6日18时,已下降20厘米。湖北省防指将湖北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Ⅲ级。
黄鹤云记者了解到,8日上午,武汉有阵雨,市区有些闷热,但江边却凉风习习。记者现场看到,随着水位的回落,被江水浸泡数天的亲水平台已露出一两级台阶。
(汉口江滩 记者 齐雯摄)
武汉四水共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王雄辉告诉记者,今年是武汉“四水共治”的启动年,重点是“防洪排涝”,保护我们江堤、河堤的提防。我市目前仍处在防汛阶段,8日水位还在27.3米,没有退出Ⅲ级防汛应急响应,但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汉口江滩防汛警示牌 记者 齐雯摄)
记者了解到,今年入梅以来,昔日中心城区的那些老渍水点,也的确成功地经受住了数场较强降水的考验。困扰百姓多年的南湖、白沙洲、青山、四新、琴断口等地的渍水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防洪以堤防为主,排涝以泵站等工程的建设来确保”,王雄辉这样说。
据了解,今年初我市提出“四水共治”后,便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全面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实现“水患”向“水利”的转变。
一批排水项目快马加鞭:全市单体最大的排渍泵站江南泵站成功赶在汛前通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与南湖连通渠、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等,共同组成南湖出江排水系统,担纲南湖地区的排水重任;汉口后湖建成亚洲最大城市排水泵站,抽排能力达到249立方米/秒;港西二期泵站让青山区大面积受益,青山红钢城一带的渍水将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5月30日,16个重点排水项目全部按时具备应急抽排能力或已通水,全市排水能力从980立方米/秒提升至1470立方米/秒,较五年前几乎翻一番。
王雄辉说,总的说来,我市采取强化排水项目建设、强化设施疏浚维护、强化湖泊空腹迎汛、强化排涝指挥调度“四个强化”措施来提高我市的排水防涝保障能力。“外防洪、内排涝,中心城区的理想目标是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
另据记者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也正在我市全力推进。除了园博园,包括城市绿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在内的建设项目纷纷注入海绵因子,它们正悄悄地改变着城市的排水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