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链 永葆民族民间文化生命力——对长阳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建议

31.05.2014  00:42

  近年来,长阳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长阳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发展模式,有效延伸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链条,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多措并举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链得到新延展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的途径之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途径,延展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链。

  (一)聘艺人,育传人,合力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一是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长阳每年都要组织全县中小学集中进行专(兼)职民族民间文化培训,还积极争取和安排教师参加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素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如2013年4月,我们安排9名教师参加了省民宗委、省体育局在恩施举办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培训,帮助他们拓宽了视野,锻炼了业务技能,提高了教学水平。近年来,全县先后有60多人(次)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目前,全县中小学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教学的专(兼)职教师达80多人。

  二是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坚持把带徒传艺作为评选表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的条件之一,激发了民间艺人进学校上讲台,向学生传授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极性。如资丘镇开展了民间艺人带徒传艺活动,设立“带徒传艺奖”、“学艺有成奖”等多种鼓励政策。都镇湾小学定期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授民间故事,每年4月进行一次故事采风活动,每年6月第一个周为“校园故事周”。目前,全县有40余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25个学校聘请为兼职老师。

  三是评选表彰优秀民间艺人。县委、县政府坚持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截至目前,县委、县政府先后三次共命名表彰了61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并命名了资丘文化站、县民俗文化村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目前,我县共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3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

  (二)抓示范,编教材,引导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一方面是抓好基地的示范建设。2007年以来,长阳先后在乐园秀峰桥小学、县职教中心、镇湾庄溪小学等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试范活动,就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行探索和实践。2013年12月,长阳都镇湾庄溪小学、县职教中心被评为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示范学校。另一方面是编印教学教材。支持都镇湾镇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级别的不同,编写了一套6册的民间故事校本教材,获得了省教育厅的奖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言科,通过多年在学校教学实践,编写了《撒叶儿嗬传承教材》。目前,县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有民间文化地方教材,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教学帮助。

  (三)重特色,顾全面,多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长阳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地域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如资丘区域以长阳南曲、撒叶儿嗬主,榔坪区域则以山歌为主。各地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即注重县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又侧重当地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初步形成了“一乡(镇)一特色”的传承模式。例如资丘镇除了要求各中小学生要学跳土家族撒叶儿嗬的同时,还要求在校学生都要会弹唱长阳南曲3至5首;榔坪镇各学校均把长阳山歌作为重点传授项目;都镇湾镇各中小学把民间故事的传承纳入教学仪程。

  (四)搞竞赛,造氛围,激励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关键是要营造激发学生充分热爱和自觉传承的氛围。2009年10月,我们举办了首届全县中小学生民族体统体育项目比赛,为检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情况,我们在2012年10月举办的全县第九届中小学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安排了三人板鞋、高脚竞速、跷旱船等三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鸭子口乡刘坪小学、磨市镇高家岭小学、大堰乡中心学校、都镇湾中心学校等学校也立足实际,办出了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我县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级举办的竞赛活动,如2012年6月,我县组织参加了由国家民委、国家教育部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成果展演活动,技能实作演示项目《西兰卡普编织》获民族地区技能展演一等奖。目前,我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呈现出向纵深延伸、向横向发展的态势,热爱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人群增多、年龄趋小,如资丘镇中小学会弹唱长阳南曲的学生达100余人,300多人会跳撒叶儿嗬,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培养了更多地传承新人。

  (五)强管理,健机制,规范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只有多部门联动,才能规范运行。一是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各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和目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级。三是各中小学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作为教学内容来统一安排部署,有效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民族饮食文化、风俗习俗和生活禁忌等知识,提高了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了各民族学生在习俗上相互尊重、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的良好行为。

  二、永葆民族民间文化生命力还需整合力量、全力支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中国文化强县”和“培养一批传承、保护和发展土家文化的人才”目标。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小学生抓起,打牢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人的基础,才能有效提升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力。

  (一)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是进一步激发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多渠道引进人才,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作为招聘教师的条件之一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队伍。

  (二)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组织领导是前提。一是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完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教育部门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为成员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二是要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我县中小学教学体系,明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制定相应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规定相应的教学时数,考核目标和办法。

  (三)必须进一步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经费投入是保障。一是提高财政预算额度,在每年2万元的专项经费基础上适量提高标准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二是设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基金,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事业单位捐赠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国家对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的争取力度,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作为文化项目纳入武陵山试验区、“616”工程和宜昌市对口支援范畴。四是做好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争取工作。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四)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硬件设施是基础。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提升“一乡(镇)一亮点”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水平,保护、发展我县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加快我县中小学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每校每生有一册或一套传习教材。三是加强传统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的配套建设,通过配发和各校动手制作等办法,达到每校有一个项目、力争两个项目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