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剩客”们究竟为何“被剩下”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杭州有一家叫“携职”的旅社,创立7年来,迎接了超过3万人次的来来往往。这里的大多数房客,都是毕业后工作还没着落的年轻人。有人只待两天,有人长住一年,也有人离开了又回来。这些毕业后被工作大军或读研大军剩下了的年轻人,略带自嘲地称自己为“毕剩客”。他们在这座位于杭州城西的老楼里蜗居,楼外不远处那座白光闪亮的支付宝大厦,是他们每天都要瞟一眼的梦想。
这些“毕剩客”,有些是主动“剩”下的,也有些是“被剩下”。主动“剩”下,是为了进入梦寐以求的企业,找到肯开出高薪、“懂得我的价值”的老板,或是将自己的名字刻入与马云、雷军并列的“青年创业家”花名册;“被剩下”的,或者因为四处求职却四处碰壁,或者因为复习了半年却没考上研究生,或者因为毕业院校起点低、简历连“海选”都通不过。每天都带着憧憬出发,却不过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父母的催促、老家同学的安稳生活、快要见底的积蓄,让这些年轻人不断地自我否定:偌大的城市,容不下自己的坚持;28元一晚的床铺,载不动自己的梦想。他们也满心委屈:年轻人认定青春就要拼搏、坚持自己的梦想,何错之有?如果没错,又为何无处安放?
仔细观察“毕剩客”群体,“剩”只是一个表象化的群体特征,“剩”的背后,是这个群体高度同构的思维、行为倾向。第一,他们普遍缺乏明确而成熟的职业规划,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却总幻想一步登天,找到肯聘请自己做经理的人才算是碰上了解自己价值的好老板,整日感慨“伯乐不常有”却不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千里马”。第二,一些非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眼高手低,求职定位和相应的心理预期都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偏差,高不能成,低不愿就,一边拒绝月薪两千元的工作,一边因“英语太差”或“没有考过会计师证”而被月薪五千元的工作拒绝。第三,心浮气躁,不懂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升职空间小”“加薪太慢”“工作内容一成不变”而频繁跳槽,甚至是惯性跳槽,做事无长性。第四,不注重修炼“内功”,没有坚持学习。如“携职”旅社曾请杭州市人事局的领导开讲座,却没几个人来听,还要靠旅社老板挨房间敲门请大家“来吧,给点面子”。
青春要由年轻人的努力与汗水来涂抹,梦想要由年轻人的能力与智慧来支撑。“毕剩客”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错,关键是这种坚持是不是仅见于口号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自视甚高不等于真的高,妄自尊大不见得真的大。不辜负青春与梦想,就要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制定并严格执行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一步一步往上攀;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的行业,琢磨怎样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从工作岗位脱颖而出,让领导和同事刮目相看;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才能笑傲职场江湖。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些因为只种下一粒芝麻而没有收获西瓜的“毕剩客”,又怎么能痛呼青春与梦想无以安放了呢?(王若辰)
(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