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时节】人生最美好的片段(图)
刚到美国,赶上了美国的毕业季。
夏天教堂山的阳光灿烂得像武汉,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最有名的就是那口老井(Old Well),据说谁喝了一口这井里的水,谁就能在考试中获得全A。这本是昔日哺育这所大学的母亲水源,但时过境迁,北卡大学早已不依赖于这口老井里的水,而是接上了城市自来水,但是它仍然是北卡大学的校园标志。尤其每到一年的五月初,老井旁总是人满为患,放眼望去,全是清一色的“北卡蓝”(NC blue)。
这种蓝色,像是海洋,也像是天空,蓝得纯净自然,仿佛没有一点杂质,是北卡大学的标准色,也是北卡大学学位服的颜色。中午从New west的办公室出来,正好路过老井旁,发现一片片的北卡蓝,映射在这有些刺眼的阳光下,发出更加灿烂的色彩,原来是毕业季到了,大家都争着在这地标前留下自己的身影,家长们也都纷纷带着相机,愿意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这一刻最美好的片段。
情不自禁地,我想到了大约去年此时的光景。我刚忙完武汉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以及毕业其他工作,刚刚去中国科学院完成面试,就赶回来参加毕业典礼。那天奇热无比,学位服又闷不透风,但是似乎大家都不觉得热似的,在图书馆门前排队,等候入场。
我在当天还在忙着去新单位报到的事情,电话短信不断,而且还要在学校的学位授予仪式结束后,作为代表去文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言,所以一直有些手足无措。好在父母与妻子都已经来到了现场,能帮我关照不少事情,大家都等着观摩这具有时代意义的一刻,我自然也很兴奋,文学院排在全校的前面,我站在队伍的中间。
等到我上台接受拨穗礼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由于刚才在台下一直一边忙着看短信息,一边处理琐事,结果帽穗的方向戴错了还恍然不知。
还未等我来得及校正,我已经不自觉地站到了李晓红校长面前。李校长微微一笑,“小伙子,你的帽穗不是这样的哟。”
之前有幸和李校长见过几次面,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紧张,于是刚准备自己动手拨过来时,没想到李校长已经伸手为我将帽穗还原,然后又为我拨好。
我听到台下有阵阵笑声,知道自己刚才有些慌乱,可能还有些失态,李校长拍拍我的肩膀说,“祝贺你,毕业了。”
就在这一瞬间,妻子按下快门。
走下台,新闻网的记者采访我,我谈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以及在武大三年里获得的一切,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记得有一首台湾老歌,就有一句歌词,叫“左三年,右三年”,看来人的一生有很多个三年,但珞珈山上的这三年,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片段之一。每当我看到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那张照片,都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个夏天,炎热,但却充满期待、美好与激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将妻子抓拍的那张照片给张隆溪教授看,张教授告诉我,这张照片让他想到了二十余年前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的场景。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博士学位的拥有者来说,博士学位仪式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学位授予——当然像胡适、尼克松这样的人来说是例外。我对于这场仪式,真是刻骨铭心,而今日在教堂山老井旁所看到的这一切,又让我勾起了对去年那场典礼的回忆。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学位服,同样的欢呼雀跃,同样的亲人陪伴,只是今年的我,成为了旁观者。但我仍对这些学生的幸福感,有着最切身的感受。相信此时此刻的珞珈山上,亦是如此繁华,如此繁忙。
从珞珈山到教堂山,山水迢迢,相隔万里。但这来自毕业季的场景,却总能让我不断回忆,对于母校故园的思念,也犹如醇绵的红酒佳酿一般,总被回味,难以忘却。
五月十二日夜,于教堂山Conner Dr. 寓所。
(作者2013年获得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美国北卡大学东亚系从事研究工作)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334期,编辑:冯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