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当“游艺”梦想与敦煌研究重逢
学生记者:吴霜
何沁心,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2014级本科生,保研至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
2016年4月,她所绘工笔画《飞天图》获“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临摹大赛(成人组)二等奖,是武汉大学唯一获奖者,受到敦煌研究院基金会邀请,于2016年7月赴甘肃敦煌调研学习。2017年4月,第二次赴敦煌参加由敦煌研究院举办的“敦煌石窟解密与探寻”研修班。
随后,她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唐五代敦煌壁画山水中的文人画元素研究》。
何沁心出生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都。蓉城“慢节奏”的闲适生活环境,让她从小便喜欢画画,慢慢在素宣上勾勒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同时,川菜的火辣鲜香,又让她执着于自己的兴趣和人生道路。
2016年4月,“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举行。何沁心好奇地去参观,一下子被展墙上精美的壁画,以及莫高窟第259窟中那尊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禅定佛所深深吸引。恰逢临摹大赛,参赛者可以对着展出的壁画进行临摹,有一定中国画功底的她决定试一试。
何沁心选择了临摹飞天——敦煌壁画中最灵动,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没有想到,这幅工笔白描作品获得了临摹大赛成人组的二等奖,她也成为比赛中唯一获奖的武大参赛者。
当年七月份的的敦煌行,对何沁心来说是一场朝圣之旅。不仅是对那座伟大艺术宝库的朝圣,老一辈敦煌学者的赤诚、勇气与奉献精神,也让她接受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心灵洗礼。
“给我们开讲座的有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以及她的先生彭金章老师。彭老师是武大考古学系的创始人。”谈起樊院长和彭老师,何沁心不无向往。二人相守一生的爱情,正像彭金章所言:相识于未名湖,相爱于珞珈山,相守于莫高窟。
从敦煌回来,何沁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全是莫高窟、榆林窟的佛像飞天,鸣沙山下的声声驼铃。
这次调研亦给了她灵感。她开始尝试将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元素与传统中原绘画中的山水画题材联系起来加以考证。在哲学学院研究中原“文人画”的刘耕老师、文学院研究敦煌文化的钟书林老师的支持下,她申报了《唐五代敦煌壁画山水中的文人画元素研究》科研课题。
2017年清明节期间,何沁心再次申请到敦煌研究院参加研修班。这次她是带着问题去的。
在莫高窟第361窟,她向赵晓星老师请教了361窟的山水与61窟中“五台山图”的全景山水等敦煌山水图景的异同;在研究院开展的讲座中,她向专攻敦煌美术的赵声良老师请教了敦煌山水壁画与以山水题材为传统的中原文人画的差异与联系,收获了相当大的启发。
回校后,她参加了大学生国家级科研项目答辩,与组员曾诗蕾、周夏影、曹竞艺一起,成功将课题晋级为2017年度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大四上学期,何沁心保研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将在未名湖畔继续艺术之旅。
本科期间,何沁心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辅修了本校会计学系的双学位。何沁心说,这是因为她家有比较浓厚的理科传统。
何沁心坦言,自己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人,希望静心做一辈子学术,永远“游于艺”。常书鸿先生在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中的有一句话,是她深深认同的: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也是困难的反复,但我绝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
在何沁心的心中,文科和理科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她会继续尝试将一些社会学科,乃至理科的方法运用于美学和艺术史的研究中。她的毕业论文就是以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为中心,讨论北方山水画派中的‘天下主义’观念。
她始终相信,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艺术和科学,终将在山巅重逢。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468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