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被称暴利甚于房地产:行业平均盈利达80%
起底“黑色”行业
清明前夕,一家名为福寿园的上市公司发布了自己的财务数据:连续两年整体毛利率高达80%!而这,也是其所在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
是的,从名字你大概能猜到,这家公司与殡葬业有关。在华人圈,这是一个“黑色”产业,不仅因为人们对死亡的讳莫如深,还被舆论称作“暴利甚于房地产”。
在公众“死不起”的质疑中,这个领域的从业者则坚持认为,在民政部门的管辖保障下,“死不起”是个伪命题,产品从几百元至数十万价位不等,由需求驱动。而产业正在向服务、文化延伸,更大的“钱景”还在后面。
第三方数据及分析显示,两年后,殡葬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在目前,即使是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商福寿园,市场占有率也仅有1%。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城镇化的进程以及行政垄断逐渐松绑,令这个高度分散和混乱的市场,正在吸引嗅觉敏锐的商家的注意。
不过,在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乔宽元看来,行业最大的商机和变革方向,不在于企业的攻城略地,而是要回归文化本质,重视草根人生的总结和祭奠,这也是城市或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千亿潜力
作为首批进入中国殡葬服务业的福寿园迄今已有20年历史,其于一年前在香港IPO时获得678倍的认购。2014年,福寿园新增园区面积几乎为前20年的总和。
现在,福寿园正试图以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向上海以外的城市输出品牌。公司副总经理赵宇告诉经济观察报,“城市大规模的殡葬资产总量将带来大规模的营收贡献”。
“在与政府的PPP合作中,我们会强调控股,只有这样才能在经营上发挥能量,脱离半行政管辖或者被管辖的关系”,在赵宇看来,政府越来越清楚殡葬行业终将回归市场的趋势,而福寿园作为业内龙头,理应充当引领的作用。
中国大部分殡仪馆火化业务由政府管制和经营,短期内,也没有再发放此类牌照的迹象,多由国有实体主导。
但城市推动地方殡葬改革的动力正在加大,今年年初,福寿园与辽宁抚顺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当地殡仪馆改制和国有股权转让的协议。同一时期,福寿园也与山东泰安市政府签订类似协议,这些都被视作是推动当地殡葬改革的创新之举。
“这样的模式,也在向其他城市推进”,赵宇介绍,公司于去年和四个城市的政府部门达成类似合作—在确定合作关系之后,先由地方政府主导当地殡葬单位进行改制,将政府管辖的墓园、殡仪馆、产品设备制造厂,各式牌照资产等,拼出一个企业集团,再对集团进行估值后,由福寿园进入,进行整体的财务合作和战略合作。
不过,并购仍然是福寿园未来扩张的主要手段。赵宇介绍,2015年,公司用于并购业务的资金预算高于去年,重点集中在一些具人口结构特征的城市。主要考察的标的是回收周期7至10年,项目内部收益率15%,历史市盈率20倍以下,未来市盈率在15倍以下。“在这个行业里,最低端的竞争是抢遗体的竞争,人没过世就开始抢,而最重要的则是产业链一条龙的服务,目前,火化牌照基本还是政府管辖,毕竟关乎民生保障”,赵宇说,逐渐松绑后市场空间会更大。公司通过去年5家公司的收购,拿到了2个火化牌照,并由此进入火化市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3月19日,福寿园的业绩年报显示,公司营收7.95亿元,同比增长30%,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37.7%。从业务构成来看,来自公墓销售的营收占公司总销售的84.7%。
行业嬗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外来者的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