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健同心,同筑共享中国梦
2016年,中国残奥代表团在里约残奥会上勇夺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中国残疾人人群的坚韧、顽强、拼搏令世界瞩目。
生命之火,顽强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残疾人体育事业也用一次次辉煌和绽放,让这个时代铭记,为祖国的历史画卷绘上了灿烂的一抹颜色。
政策网络织就强大后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权益不断通过立法得到保障。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提出推动各县(市、区)建成一批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普及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包含涉及残疾人群体的内容。2017年2月,国务院公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责任,必将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
除制定指导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之外,党和政府还在组织、经费、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政府将残疾人体育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说:“近年来残疾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场地建设、器材设施、活动组织、社会参与、科技投入、体育赛事、社会氛围等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竞技场上的残疾人英雄
竞技场上的辉煌表现,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好注脚。
过去五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上一次次为祖国摘金夺银,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参加巴塞罗那残奥会的中国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记得,25年前中国整个残奥代表团只有20多人,中国残奥游泳队只拿到1枚金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残奥代表团拥有创纪录的499人,光游泳队就拿了37枚金牌!
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赢得107枚金牌、81枚银牌、51枚铜牌,并打破51项世界纪录,连续4届残奥会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
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八届残疾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队高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同样7月举行的第23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队名列奖牌榜第五位……
更重要的是,残疾人运动员们在竞技场上所呈现出来的敢于争先的精神面貌激动人心。自小因车祸失去双臂的许庆在里约拿到他人生中第十枚残奥会金牌,在泳池里像条“鲨鱼”的他说:“希望我可以鼓舞更多人。”
竞技体育所倡导的“超越自我”精神,在残疾人身上同样绽放光芒。2016年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14位残疾人组成轮椅队伍参赛,其中脊髓损伤者严培龙用时4小时41分16秒,使用轮椅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挑战。今年8月13日的辽宁觉华岛,一场赛程为10公里的海上马拉松开始了。最终完赛的17位勇士中,包括来自广东汕尾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洪俊豪。“事实再次证明,我能行!”
竞技体育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意义,正如很多残疾人选手所言:“我拿奖牌不是为了证明我行,而是证明你行。”
残健融合,我们都拥有同一片蓝天
“残健融合”“残健同行”是近年来残疾人体育工作的热词,这一理念倡导给予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更多公平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2017年5月,上海普陀区一场定向越野比赛中,残疾人和健全人混合组队,配合完赛成为最大亮点,一个小组两名残疾人两名健全人,携手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这种“残健融合”的办赛模式,在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特奥融合运动也是“残健融合”理念在实践中的代表,这是一项由智力残疾者和普通健全人共同组队参加特奥训练和比赛的项目,在2013年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融合杯足球赛东亚区选拔赛中,由智力残疾者和普通健全人混合组成的中国特奥融合足球队以四战全胜的成绩夺得第一名。
这些特奥运动员通过全国特奥足球比赛选拔而来,融合伙伴均为在校大学生。在集训和比赛中,特奥运动员和融合伙伴生活互助、训练互帮、精神互勉,充分体现了残健融合、共享体育快乐的融合运动理念。
通过越来越多的融合健身活动,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集,在同一片蓝天下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除了社会的帮扶外,残疾人主动“走出去”也是“残健融合”的重要一环。
曾经担任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主火炬手的侯斌发起了走进“阳光行动”,他说:“我希望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积极参与户外徒步活动,这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改变生活状态,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文进步有重大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正积极校准对残疾人的认知观念,努力为残疾人搭建各种融入社会的平台,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无障碍设施等社会功能细节中。
体育康复,让残疾人走出家门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中国正大步迈向小康社会。没有全民健康就谈不上全面小康,而残疾人健康同样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正是残疾人康复领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国残联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张海迪说:“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向来把身体康复放在优先地位,参与体育对残疾人今后的生活有太大帮助。我们要给予残疾人锻炼的条件,期望更多残疾人通过锻炼能够坐起来,站起来。”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说:“运动是很重要的复健手段之一,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运动可以有效帮助残疾人更快康复。”更重要的是,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残疾人重拾信心和勇气,拓宽生活和交流圈子,对残疾人融入社会,减轻残障家庭负担,提升生活质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中国空前重视残疾人康复问题,并出台实施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为使更多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百亿元。最近4年,累计1300多万人次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
2015年,中国残联制定《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试行)》,计划“十三五”期间,为10万名不易出户或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康复体育家庭关爱服务。
在江苏,村级康复室和体育健身设施让农村残疾人有了就近康复的机会;在河北,近几年实施的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已经让一万多个残疾人家庭受益……
此外,中国兴建了上百个省级、国家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并在指定时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残疾人来这里运动,帮助其康复。
无论是迈向全民健康,还是全面小康,广大残疾人均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将成为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准绳。在这其中,健全人所要做的,不仅是关爱、帮扶,而且是融入、领悟,只有残疾人和健全人携手同心,“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广泛的基石。
残健同心,同筑共享中国梦。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