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武钢人开起网约车 “红钢城变成了滴滴城”?

30.06.2016  13:41

  今年初,武钢集团宣布,将采取多种途径从钢铁主业分流4万名以上员工。此后有媒体报道称,有千余名武钢转岗职工开起了网约车。有消息甚至称,加上兼职创收和主动辞职的,约有1万名武钢职工在跑网约车,“红钢城变成了滴滴城”。

  这一数字是否准确?分流员工为何选择网约车?他们能否以此为业?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核实。

  门槛较低,但收入不稳定

  昨日下午4时,滴滴快车专职司机罗师傅提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接孩子放学,“今天时间没跑满,收入不算多,但照顾了家庭,我从武钢辞职也就图这个。

  罗师傅今年40岁出头,在武钢旗下一家企业从事机械加工已有21年。他属于A类工,收入不低,年初,他主动辞职,用私家跑起了网约车。

  他说,工厂效益不好,收入一直在下滑,也看不到发展前途。加上父母年纪大了,小孩在读初中,都需要人照顾,干脆辞了职。

  30岁的小龙2006年经劳务公司派遣,进入武钢工作。他属B类工,一个月收入一两千元钱。2014年,他索性辞职、买车,挂靠到一家汽车租赁公司跑网约车。

  小龙说,收入好的时候,一天毛收入可超过300元,除去油费、保养等开支,月收入四五千元。这样的工作状态对武钢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以前和我一起上班的年轻人,基本都辞职出来了,要么卖保险,要么开网约车。这两项工作门槛低、上手快,时间自由,收入也并不差。

  不过,小龙和罗师傅都提到,跑网约车收入并不稳定,受平台派单机制影响大,“最近要跑三四百元的流水,需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靠一车养一家,也并不轻松。

  七成是兼职

  究竟有多少武钢人在跑网约车?

  日前,记者向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公司北京总部发函求证,最终得到的答复是:在该平台上注册的武汉车主中,有7000人来自武钢,其中七成是兼职创收,三成为分流员工。

  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解释,该平台对所有注册车主会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涉及车主的职业和工作单位。滴滴大数据分析平台可通过分析车主每天初始接单的地点,来判断其所在区域。再加上滴滴在武汉有数十家合作的租赁公司,对旗下全资、挂靠的车主信息也有着详尽的记录,“综合以上3项数据,才得出这一数字。

  滴滴出行还对这组数据进行了简单分析:7000名注册车主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占比56%,31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人占比76.5%,83%的人需要抚养孩子,74%的人需要赡养父母。

  网约车吸纳就业仍需引导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家“去产能”所造成的职工分流,主要集中在像武钢这样的第二产业重工业国企,而作为就业“主阵地”,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仍然巨大。尤其是日益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提供的就业机遇更是呈爆发式增长。眼下,许多人的就业方式早就不是以传统的单位形式存在,如淘宝网店店主、微商、网约车司机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约车吸引武钢分流职工,值得鼓励与肯定。

  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表示,武钢分流职工,有保险、有退休金,从专业角度讲属于“歇岗”,收入下降,“这些工人为保证生活质量不下降,跑网约车获取一定报酬,精神值得肯定。

  但李永洪强调,严格而言,武钢职工进入网约车平台,只能算是灵活就业形式,而非正式就业,“因为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没有固定服务对象,没有固定劳务合同,收入也并不稳定。”尤其是目前国家对于网约车的相关管理规定尚未出台,车主从事网约车服务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安全风险,“政府、企业和网约车平台理应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和完善。”(记者 成熔兴)

(责任编辑: 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