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堤:纺大167人次24个昼夜陪伴你抗击滚滚江水

04.08.2016  23:03
      有一个地方,它有一些偏僻,甚至有一些荒凉;
      有一个地方,一望无际斜坡,身旁是滚滚长江;
      有一个地方,白天烈日炙烤,夜晚有毒虫撕咬;
      有一个地方,插着满满红旗,党员带头迎难上。
      有一个名字叫“纺大”,他们就工作在这个地方!
      7月6日至7月29日,我校积极响应武汉市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共派出8批次167人次进驻武汉市武金堤参与巡堤查险工作。
      这24个昼夜、576个小时、192个班次轮换、1152次巡查、576000米行走距离,“纺大人”就这样静静地日复一日、时复一时的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大堤,用坚硬的臂膀迎战烈日暴雨,用坚定的信心面对“警戒线”上洪水,筑起了大堤上一道道坚固的防线,被赞为“夜空下最亮的星”。

      校领导11次深入大堤“靠前指挥”
      习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从上堤的第一天到坚守的最后一天,以党委书记、校长韦一良为首的校领导班子轮流前往教师们驻守的大堤,送去关怀的同时,更是靠前指挥协调处理问题。       他们走到每一个哨所,去看望24小时坚守在那里的巡堤查险队伍,做群众路线坚定的践行者。他们叮嘱大家:“防汛,防是常态,巡堤查险一定查勤查细,汛期不过,巡查不停”。       同洪水的较量,是意志的煎熬。校领导11次深入一线,同大家一起煎熬,让老师们有了主心骨,使大家感到舒心,更增加了信心。

      牵头部门千余条电话短信科学统筹调度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暑假前夕,学校便成立了由校办、保卫处共同牵头的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全校防汛应急预案,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迅速行动,积极报送防汛人员,在此基础上第一时间建立了学校抗洪巡堤人员库。
        未雨绸缪,落实起来才更显力度。7月6日,学校在接到上级上堤命令后5分钟便排出第一批上堤人员,10分钟后,车辆、后勤保障装备、医务、巡堤队员从四面八方赶往南湖校区集结出发,武汉纺织大学的校旗成为最早竖立在武金堤上的标志之一。
      如果说巡堤队员付出的是汗水,那么学校防汛牵头部门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则是心血。一个个确认电话、一条条征求短信、一张张人员名单,一件件补给物资,科学的统筹、细致的调度是学校圆满完成这次抗洪任务的坚强保障。

      24名中层干部带头践行“两学一做”
      上了堤的老师们知道,睡在地铺旁边的不仅只有兄弟,还有以身作则、和蔼可亲的领导。虽然学校组织报名时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下,但发规处处长,52岁“超龄”的方国平还是主动请缨上了堤。“我如今巡堤查险都有了经验。”带着草帽、脚穿套鞋的方国平说,经过专家的指导,再加上巡查中发现具体险情,三天巡堤让他成了排险内行人。人事处长陈朝阳刚下大堤,还来不及换去防汛迷彩衣便投入到俄罗斯专家的接待中;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更是将课堂搬到了大堤上,利用换防的休息时候指导研究生课题。 保卫处处长刘元文不知道来回学校和大堤多少次了,尽管脚下的堤防已经走过无数遍,但丝毫不敢放松。 

      身份亮起来,责任担起来,形象树起来……24天时间,8名中层正职、16名中层副职自觉把防汛抗洪一线作为践行“两学一做”主战场,以钢铁般的意志,发挥党员干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鼓舞和坚定了青年教师抗洪巡堤的斗志和信心。 

      百名纺大人用汗水续写“崇真尚美”
      第一批上堤的宣传部彭阳慈航,两次主动请缨,巡堤6天6夜。“巡堤看起来是个体力活,其实也要细心。第一次上堤,武金堤水位是28.5格,第二次是36格。没有标尺,我们就数大堤台阶,仔细查看水位就是我们的责任。       “年轻人多吃点苦是好事。作为党员和年轻人,我们更应该冲在最前面!”91年出生的服装学院辅导员毛小康,前一天夜里12点刚带学生们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从外地回到学校,没睡几个小时,早上6点多就爬起来上了去大堤的大巴。       防讯一线缺人手,我校教职员工主动要求加入到防汛抗洪第一线。有的老师听说需要人抗洪,把孩子送到老家马上上了堤;有的在堤上突发痛风,强忍着完成任务不告诉大家,参加过98年抗洪的后勤钱祖强师傅二十多天坚守大堤,因为“当上堤看到江水的那一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与使命。”

      ......

      24个昼夜、576个小时、192个班次轮换、1152次巡查、576000米行走距离,“纺大人”就这样静静地日复一日、时复一时的守卫着大堤。
      “从‘服饰美’‘艺术美’,到‘精神美’‘行为美’。这个夏天,“崇真尚美”的纺大人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