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注重提升城市品质 六大绿楔升级为郊野公园群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亚欣 通讯员何灵聪)17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全国专家研讨会在汉举行。专家们对武汉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初步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要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把武汉确定为除北京、上海以外的第一批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城市。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已完成11个重大战略专题,主要涉及武汉的国家战略定位、城市规模、区域协调、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及总体城市设计等方面。
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提出,打造高铁无缝换乘的高度一体化综合枢纽体系,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12个方向的高速铁路网络。在市内交通方面,将以“轨道+慢行”引领绿色出行,其中公交、慢行出行比例均达到40%,私人机动车比例控制在20%以内。
六大绿楔将升级为郊野公园群。城市远郊地区,依托木兰山、梁子湖等山区、湖区特色,在南北两个方向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两大郊野公园群。两大郊野公园群规模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将是武汉未来旅游新名片。在城市外环以内的近郊区建设“郊野公园+主题休闲游憩”,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生态功能区,防止城市建设区连绵成片,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近郊周末休闲游憩新空间。
依据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未来市民的生活将更便捷,生活品质更高。我市将逐步推广街区制,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宜居街区,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即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可以便捷地到达中小学、菜市场、体育健身场所、绿化公园、养老服务站等生活必需的配套设施场所。
与会专家们认为,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为武汉绘制了美丽的蓝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武汉2030年总体规划专家顾问李晓江称,本轮规划在城市品质的提升、山水资源的保护、城市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建议,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武汉要处理好3个方面的问题——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带动区域共同发展、提升城市品质,要把武汉从做一个“大”城市转向做一个“好”城市,要激发武汉在实业、山水资源、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优势。
相关阅读:武汉未来15年城市总体规划初稿出炉
新规划展现多重国家重大战略
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富文化魅力、更便捷安全的幸福宜居地
武汉晚报讯(记者张希为 通讯员何灵聪)未来15年,武汉怎么建?《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进行了规划。近日,武汉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正深入推进,前天,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就规划的初步成果组织召开全国专家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
自建国以来,武汉共进行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分别是1954、1982、1996、2010年版,每一个版本都对应着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这次2016版也是一样。
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武汉。武汉需要通过新一轮总体规划优化空间格局,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发展。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规以2030年为规划期限,初步明确城市规划发展五大目标。
11月16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城市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讨论武汉新一轮总规编制申请工作。会议原则同意武汉等6市启动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武汉成为北京、上海以外第一批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城市。
为加强统筹,本轮总体规划采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适度先行,城市总体规划全面统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撑保障”的思路,2014年,综合交通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率先启动,去年,在交通规划研究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启动。
此外,本轮规划编制采取“定量规划”的研究方法,建立国内领先的现状建筑数据库,完成主城区约30万栋,4.39亿平方米建筑量数据库,定量分析“人、地、房、产、设施”匹配关系,让规划更精准。
为了让规划更接地气,规划部门通过“众规武汉”等渠道听取市民规划师的意见。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处长殷毅介绍,他们每天都能收到十几份市民建议。比如有的市民提出武汉的发展规划应该不仅局限在市域范围内,要加强与孝感、鄂州等周边城市的交流;有的建议将两江四岸的绿道打通,方便骑行或跑步;有的市民对地铁站如何加强与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的衔接提出具体的建议等。在本轮总规的编制中,对其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予以采纳。
5个维度畅想未来15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以2030年为规划期限,重点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竞争力提升、空间格局优化、枢纽城市打造、文化魅力彰显、宜居城市建设”五个维度,明确城市规划发展五大目标。前天,来自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专家、领导集体献计,对武汉本轮总规初步成果提出完善修改意见。
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城市
当前,武汉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转型期,本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提出,未来武汉将朝着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现代服务中心的目标努力,争当中国经济第四极。
首先,全面激发科技创新能力 ,营造多元协同的科技创新空间。同时,提高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巩固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新城区则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 ” 的思路,科学安排产业用地及生活配套用地比例,实现副城与新城组群的职住平衡,吸引产业人口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肯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司长 孙安军
武汉一直是我看好的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它众多的高校资源和民间创业基因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先机和条件。
■问题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 彭高峰
武汉是大学之城,高校、科研院所、高素质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但毕业生留下来的比例并不算高。既然把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城市作为目标,那么如何把资源转化为能力,这是武汉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
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一顶帽子,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意味着要比以前更多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承担责任。以往我们更多地把人口、土地、政策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但是下一步不仅要考虑要素驱动,还要用创新驱动。武汉的实业基础较好,现在需要用创新作为动力,将实业转化为更强大的实力,这需要通过政策机制形成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
更高效便捷的枢纽城市
高效整合武汉综合交通枢纽资源,实现“空铁无缝换乘”和“铁水多式联运 ”。航空方面,以天河空港为核心,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的国际门户航空枢纽。规划控制山坡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顺丰机场,组成“一主(天河)两辅(顺丰、山坡)”航空客运枢纽体系。
铁路网方面,规划新建兰福、武杭,京九,沿江及胶桂高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两纵两横两连二十方向 ” 高速铁路网络。水运则以阳逻港为中心,优化整合各类航道港口设施资源,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本轮总规还对武汉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进行梳理。未来15年,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轨道上的大武汉,大都市区形成点到点一小时市域铁路交通圈,主城区形成门到门一小时城市轨道交通圈。将武汉塑造成为“轨道+慢行”引领型的绿色出行楷模,成为超大城市“绿色交通”典范,实现“442”交通出行结构规划目标。公交慢行出行比例均达到40%、私人机动化出行比例控制在20%以内。
■肯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司长 孙安军
过去,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一直很重要,随着高铁的建设,越来越多线路从武汉经过,今后它的枢纽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问题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 彭高峰
除了中部交通枢纽角色,大武汉也应该多考虑自身内部交通方式的衔接。广州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老城区的慢速路和快速路应该如何结合?比如进行老城区城市道路提升和微改造计划时,在小尺度层面上如何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
■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
武汉已经是超越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交通需求在快速增长。但光靠修路是解决不了城市交通问题的,必须结合需求管理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更富魅力的滨水文化名城
充分发挥武汉“两江九水、百湖之市”这一全国独有、世界少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长江两岸世界级滨水风光游憩带、汉江及东西山系历史人文景观走廊。依托六楔建设建设集城市游憩、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东湖、环武湖、环汤逊湖、环青菱湖、环后官湖和府河两岸等6大郊野公园群。
■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司长 孙安军
一个人对城市的心理归属感不是简单建立在有多少平方米住房这个层面上,还要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寄托一种乡愁。城市空间不仅是居住空间,还是精神家园。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要把自身的文化魅力凸显出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规划处处长 李枫
滨水,不是只讲怎么去用水,还要讲怎么去保护好水网、水环境,做好环境保护。
更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本轮总规编制时提出打造“集中建设区”和“非集中建设区”。集中建设区主要在主城区,非集中建设区主要在新城区。在非集中建设区域,将着力打造特色小镇集群+乡野单元+郊野公园的空间体系。构建特色功能小镇集群,依托现状小镇基础,打造具有武汉特点的特色功能小镇集群。
另外,“六楔”将再升级。六大生态绿楔通过“内引外延”,建立连接主城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改善主城区热岛效应。“内引”指六楔入城,与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机整体,“外延”指六楔依托山水脉络向外延伸,打造六大郊野公园群。
■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
今天的武汉人已经不是以前的武汉人了,比如一到周末大家可能不再是逛街,而是想去郊外,想度假。对城市的空间需求有了从量到质的改变,需要环境品质的提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
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一个问题,以前可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但在转型阶段,把提升环境品质作为一个重点工作,由做大城市转化为有品质的好城市。未来的武汉可能不是一个生产性的城市,但是向功能更完善的综合创新城市努力。比如人行道是否适合步行、去公园是否便利等。武汉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成为“安安静静的美男子”?拭目以待。
更可持续的安全城市
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系统综合性工程,打造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规划建设体系。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加强水污染治理,改善大气环境,完善废固处置体系。提高城市供应体系保障能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防震设施,构建完善的消防急救体系,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
城市楼宇越来越密集,防火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了,随着城市的拓展,排水防涝问题出现了,安全问题越来越尖锐。所以总规的编制时一定要重视安全,因为一个城市没有安全保障,不管是品质还是发展速度都没有意义了。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