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晨报】武汉高校迎来“99后”新生

11.09.2014  11:41

当同龄的孩子还坐在初中课堂听课时,一批“99后”新生正在踏入武汉多所“211”高校的大门。他们是“神童”吗?记者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了解到,连日来,一大波“99后”新生正在“逼近”。

跳级”是“神童”共性

来自安徽金寨的武大最小新生汪逸凡,一米七三的个子,稚嫩的声音和脸庞。从外表上,这个不满14岁的大男孩很难让人将他与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大一新生的身份联系起来。

汪逸凡小学只上了半年左右,初中读了两年,高中读了两年半,就以高出当地一本线105分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父亲汪锋说,汪逸凡2个月开始长牙,六七个月开口说话,10个月就能走路并开始认字,1岁多就能看懂一些文言文,2岁就看完了简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儿童作品,像《春江花月夜》这样对小学生都较难背的长篇诗,他只要看几遍就能背出来。2岁多时,他能认3000多个字。

3岁时,汪逸凡上英语培训班,竟然考到班上前几名。父母发现他的智力超于常人,就在他不到6岁时送去试读三年级,没想到只读了一个月,语文、数学都考了全班第一。父母、老师认为他年纪尚小,注意力和自制力都赶不上同龄人,三年级只读了一个月就回家了。汪逸凡7岁时上六年级,但也只读了不到一学期就回家了。

记者采访多位低龄新生得知,“跳级”是一大共性。华中师范大学今年的最小新生,是来自江西省上饶市的何娟玲。她说,之所以15岁就上大学,是因为5岁时就读小学三年级,9岁读初中时已在学校寄宿。

并非全来自教师家庭

这些“99后”新生并非均产自“教师之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王昭父母均在家务农,他的经验是:学习刻苦,还要掌握学习技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日语专业的99年新生黄橙紫说,自己并不是“苦学型”的学生,中小学时期成绩也仅属于中等偏上。父母对她学习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

汪逸凡的父亲汪锋目前是一名电脑培训师,母亲王茹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看到儿子要来武汉上学,王茹想在武汉找份工作,陪孩子一段时间。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汪锋用“放养”两个字形容,他说,从来不对孩子做太大约束,而是任由孩子的天性发展。

汪逸凡说,自己平时特别喜欢做各种模型,车模、航模都不在话下。很小的时候他就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对物理学非常感兴趣。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制造一架以光为动力光速运行的宇宙飞船。

老师:尽快调整好心态

今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迎来了6名“99后”的新生。该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周尧分析,这些学生大多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没走寻常路”。低龄新生智商高,但毕竟年龄偏小,在适应大学生活上,需不需要特殊照顾?周尧坦言,越给他们“照顾”,相反越不利于他们成长,只有让他们在大集体中,交流信息、感受和他人的不同,才能适应大学生活。周尧分析,这些低龄新生由于年纪偏小,生活阅历、观察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与其他同年级学生有一定差异,所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有困惑。

他建议,赶快调整好心态,寻找到目标,并积极付诸实践,才能更好进入大学状态。

http://whcb.cjn.cn/html/2014-09/11/content_5366398.htm

(稿件来源:《武汉晨报》2014年9月11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