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青山区大变样:昔日"光灰城市"成"城市花园"

08.12.2018  17:23

  青山,北枕长江,南倚东湖。伴水而生,因钢而兴。

  1954年春天,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选址青山。短短数年,一片荒滩莽野上崛起一座“十里钢城”。苏联专家支援武钢建设,留下了一片红砖红瓦结构、三层尖顶、带点俄罗斯风情的建筑群,于是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钢城。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山区和驻区企业积极应对钢铁变局,化危为机,坚持生态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开启二次筑城新征程。如今,这座昔日的重化工基地,正向“生态宜业宜居”新城华丽蝶变。

   城企一体大转型,新动能活力涌现  

  武汉七个中心城区中,青山区最年轻,但经济地位却长期显赫。直到2008年底,还贡献着全市1/4的规上工业产值和1/6的税收。

  大江荒流,白云苍狗。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钢铁大变局,产业结构偏重的青山渐被超越。

  如何迎头赶上?唯有转型发展。青山区党委政府与10多家驻区大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抢抓国家实施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走改革创新之路。

  2016年9月,宝钢、武钢战略重组,成立宝武集团。原武钢“一分为二”,新成立的武钢有限聚焦钢铁主业和拳头产品。武钢集团向非钢产业聚焦、向服务业转型,打造新城市、新工业服务的专业化产业经营公司。开局表现抢眼:2017年,武钢有限全年实现净利润5.9亿元,较上年增长338%,集团经营利润36亿元。

  不唯武钢,配套武钢的大企业以及传统的石化、船舶企业,都在向着多元、绿色、高科技方向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一冶在海外承接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工程,在国内抢抓“海绵城市”建设机遇,全面向非冶金领域转型。武汉乙烯投产后,武汉石化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实现优质增效。中冶武勘、武汉船机等挖掘科研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打破国际垄断,在市场上闯出新天地,老树发出新芽。

  存量转型升级,增量活力涌现。

  近年来,青山区从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双创服务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互联网五大新兴产业,推动驻区企业创新升级,着力改变对重化工的过度依赖。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创新创业活力涌现,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二三产业结构比由8:2调整为6:4。

  又讯:

   青山“”红钢城“绿  

  2013年以来,和平大道上,奥山世纪广场、众圆广场、红坊里、印象城、吾行里等数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街相继开业。青山人吃喝玩乐,再也不用往汉口和武昌跑,消费严重外流得以根本性扭转。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97家,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昔日“光灰城市”,今变“城市花园  

  青山区工业“三废”排放曾长期高居全省第一。“年吃半块砖,自饮洗脚水。”老青山人曾这样自嘲。

  党的十八大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青山区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两手抓,不惜投入巨资,开展“城市双修”“四水共治”“海绵城市”建设,加快生态发展。

  青山区重化工企业勇于担当,纷纷开展清洁环保生产。武钢有限坚持高位谋划,开展清洁生产,打造花园工厂,举措不断:专门成立“花园式工厂建设委员会”,开展“拆房建绿”工作,近两年技改投资70余亿元,实施环保项目80余项。“武钢已经不再是大家遥远印象中的武钢了。”今年6月5日,武钢有限举办首次“公众开放日”,参观者纷纷感慨。武汉石化打造“绿色工厂”,2011年后投入近7亿元,新上20余项节能技改项目,实现增产减污降耗。

  2015年,占地760亩的戴家湖公园一期建成,完成煤山到公园的蝶变。2017年,全长7.5公里的青山江滩完成海绵化改造,成为武汉绿化比例最高、首个融江滩城于一体的江滩。今年6月,倒口湖公园开放,成为武汉首座防汛科普公园。

  全区12座公园,数量全市最多。如今,漫步十里钢城,青山绿水,满目苍翠。昔日“光灰城市”,已悄然变身“城市花园”。

  今年10月21日,10多头江豚出现在二七长江大桥附近青山段江面,在此逗留一个多小时后向上游游去。专家表示,这是10多年来首次在武汉中心城区长江江段发现这么大的江豚群体,表明长江青山段环境明显改善。

   产城融合再提速,红色引擎润民生  

  72岁的胡昇还记得,1957年,年仅10岁的他,跟随父亲住进武钢厂区周边的工棚区工人村。在仅20平方米的棚户里,胡昇结婚、生子。

  进入新世纪,青山人从“先生产后生活”向“既要生产也要生活”的观念转变,“产城融合”再提速。

  2007年,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老旧的工棚被推倒,老粮店改成小超市,小山丘被种满绿树。胡昇一家和曾经蜗居在棚户区的老居民们搬进了高楼大厦。2016年,随着最后的2518户居民回迁,历时10年,涉及13709户、4万多人的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

  住进楼,还要住得好。弃棚上楼后,社区低收入,老龄化,租户成分复杂,物业管理松散,邻里关系陌生,基层治理问题突出。

  近两年来,青山区以“红色引擎工程”为引领,创造性地探索“天天敲门组”“好样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顺顺吧”等五大红色服务载体,将矛盾就地化解,将居民困难和问题就地解决,成为汉版“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城建短板逐步补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21年,地铁5号线将通车,青山将结束没有地铁的历史。地铁、隧道、大桥一个都不少,昔日武汉东大门的“口袋底”将通达全国。

  止戈为武,和平为善。青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明年,青山将以军运会环境提升为契机,整合和平大道、和平公园等青山元素,打造世界一流的“和平之心”亮点区块。届时,一个生态、宜居、宜业的新青山,将向全球宾客展现她的时代华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通讯员彭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