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干到底,武汉长江主轴建设坚定向前推进

20.06.2018  11:30

  

  长江网6月2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通讯员尚国勇  张庆锋  肖黄  张静)20日,武汉长江主轴建设项目将集中开工。

  规划蓝图中,长江主轴将集中展现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武汉坚持规划不改、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干劲不松,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干到底,义无反顾向前推进,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8座大桥“彩化、美化、亮化”后,将现“一桥一景” 

  

  6月13日,武汉市召开长江主轴规划建设第1次推进会,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样板、三年见成效”的既定目标。

  20日,武汉长江主轴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左岸大道长江二桥至民权路段、民权路至晴川桥段道路建设项目,右岸大道二七长江大桥至张之洞路段道路建设项目,二七长江大桥右岸大道上下匝道项目,8座桥梁“彩化、美化、亮化”及江岸、江汉、硚口和武昌区沿江房屋立面整治等项目,将于2019年军运会前完工。

  建设方市城投公司介绍,长江主轴桥梁“彩化、亮化、美化”工程即将启动建设,是长江主轴总体布局的一大亮点。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晴川桥、天兴洲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等8座桥梁改造后,将实现“一桥一景”,将“丹青画卷,日月新城”设计主题融入桥梁色彩规划。

  近日,武昌和平大道上,300米长的围挡占用了半幅路面,不远处一座武九铁路北环线跨和平大道铁路桥已拆除半幅,3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此区域地下,沿原武九铁路线即将开建综合管廊,7月底进入结构施工。沿江地上将建设世界级城市公共空间——全长约17.1公里的武昌生态文化景观长廊。这一“立体”工程是武汉长江主轴右岸大道的重要构件,目前正在分段推进。

  长江另一边,长江主轴左岸大道沿江段也在加紧建设。

  

   精致、精细、高标准施工,新建防洪墙用了5道防水工艺 

  19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左岸大道(黄浦大街—二七路)段施工现场看到,位于滨江苑小区对面的沿江大道,在距离原有防洪墙约20米靠近江滩处,竖起一排新建的防洪墙,墙体长600米,看上去光洁平整。新建的防洪墙,是左岸大道的重要构件,建成后将达1400米。

  建设长江主轴,武汉提出“精致、精细、高标准”的绝对要求。防洪墙的建设,自然不打折扣。

  施工方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张纯介绍,新建防洪墙需要先对基坑底土体进行加固,再打入钢板桩,然后开挖,再施工主体结构。为了不破坏防洪墙的止水功能,在模板施工中使用止水螺杆连接,整面墙体上纵横间隔75厘米就有一根止水螺杆。施工方介绍,为了不破坏防洪墙的止水功能,在模板施工中使用止水螺杆连接,整面墙体上纵横间隔75厘米就有一根止水螺杆,1400米长的墙体共有15000根左右。

  项目工区负责人陈祥说,防洪墙的施工做足绣花功夫,墙体浇筑没有丝毫气泡,墙身拥有5道防水工艺,包括橡胶止水带、钢边止水带、镀锌止水钢板、止水紫铜片、防水涂料,所用的混凝土具抗渗特性“滴水不漏”。

  新防洪墙高度较武汉保证水位还高近2米,建成投用后,旧防洪墙将拆除。沿江大道将由目前的双向4车道扩至6车道,提升慢行空间和景观绿化,打造成一条滨江景观大道。

  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线,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长江主轴建设坚持高标准。

  

   以“最小动静”达到“最佳效果”,十字路口施工一律在地下“静悄悄”进行 

  铁路桥顶板采用绳锯切割,摒弃机械破除;易产生噪音的作业不在中午和夜间进行;工地内用雾炮机降尘;凡十字路口的施工,均采用非开挖顶管,在地下“静悄悄”进行……正在进行的武九铁路北环线拆除工程中,定下了不可破坏的施工标准。

  长江主轴工程建设,尽可能减少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努力实现“最优方案、最大力度、最小动静、最佳效果”的建设目标。

  长江主轴左岸大道新建防洪墙施工区上空,挂着220千伏高压线,按规定要保证6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项目负责人表示,为保证供电安全,又不扰民,他们在空中与高压线间隔6米布置了一道隔离网,人员、机械只能在网下施工,“束手束脚”,吊车、泵车、钢板桩打拔机等大型机械的站位都经过严格设计。

  19日记者看到,10余名工人正在为挖出的土方覆盖上绿网,项目工地临沿江大道也竖起1.2公里长的绿色围挡,清新干净。围挡上安装喷淋降尘系统,还专门配备了2台水车和一台雾炮机,并向周边小区居民张贴告示,公示负责人电话。

  因临近居民区,施工方调整作业时间,打混凝土、打桩等作业不在夜间进行。

  多家施工单位表示,左、右岸大道的建设中,均参照世界级景观大道标准,既要尽量不扰民、不破坏周边环境,又要建设绿色工地。因地处城市中心区和居民密集区,多从施工工艺、措施、建设时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以“最小动静”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