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症医疗补短板:增长5倍 “救命床”大扩张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袁莉 张全录 罗瑶
在抗击疫情中,驰援湖北的4.26万医护人员中近一半为重症专业医护人员。其间,武汉市救治重症患者18800人,当他们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在重症医学专家的监测、生命支持与救治下,死亡率大幅降低。
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邱海波曾表示,重症医学是医疗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
疫情后,重症医学走进了政府重要决策。武汉市卫健委介绍,推进公共卫生补短板强弱项,武汉市将按照10%的比例配置重症监护病床,储备负压病床、负压手术室,配备ECMO、负压救护车等设备,着力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扩容升级 重症病人“挺过来”
1月7日,推开武汉市第六医院ICU大门,25张病床顺势排开。和其他病房不同,这里没有电视声,没有手机声,更没有人交谈,只有仪器滴滴答答和虚弱的呻吟。
“很多人看来,ICU大门就像生死门,病人进来,有时就阴阳两隔了。其实不然,早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经过ICU的精心救治,恢复的几率很高。重症医生就像特种兵,哪里情况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会逐一排查各个器官功能、解除故障、挽救生命。”该院ICU主任朱国超说。
疫情后,抓住病人还不多的间隙,武汉市第六医院迅速扩建了ICU,病房面积扩大一倍,12张床位增至25张,呼吸机数量几乎翻了三倍,几乎每床一台,床旁血滤机从1台增至4台。在武汉市属医院中,该院还少见地设置了4个负压病房,重症总床位数达60张。
在武汉市第六医院 ,通常一项操作需要医生护士三人共同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武汉医疗机构已新增ECMO54台,新增呼吸机300台。
“这对救治病人太重要了。”朱国超说。有一天,四名患者同时需要床旁血液净化,“以前只有一台机器,只能按轻重缓急排队使用。可现在,四人同时血液净化,眼见着病情很快稳定下来。”
“3个病人加起来250岁” 老龄化急需重症医学
据悉,武汉市现有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近1500人,重症监护床位1062张,重症监护床位占医院总床位仅约2%。
床位配比升至10%,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看来是必然之势。“每一次重症医学的发展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二战期间,美军在前线建立休克病房,使休克的死亡率降低50%。这成为ICU的雏形。1950年代,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丹麦建立起第一个内/外科ICU病房,重症病人死亡率从90%降至25%。
“我国重症医学是经历SARS、禽流感、汶川大地震等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冠疫情中,很多病人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在ICU接受监测、生命支持与救治,大幅降低了病死率。”胡明说,疫情凸显出重症医学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提高,重症医学会越来越重要。
朱国超则有更紧迫的考量。
2019年,武汉市户籍总人口906.40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94.25万,占总人口数的21.43%。
“在我们病房,3个病人加起来250岁,60、70岁都算年轻。武汉老龄化在加速,老年人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六医院正在建设武汉老年医学中心。”朱国超说。
新增重症医护236人 武汉力补“短板”
2020年12月23日,武汉市肺科医院ICU里,10张病床已住了9人。按相关标准,当入住达80%时,病房就应扩容。
“不可能。给我地,我没人来种,”胡明说。在该科室,4名医生管理着10张床位。按照每张床0.8名医生的配比,应该有8名医生。人手不足,早上8点上班,凌晨二三点下班是常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