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通报防涝重点项目进展 2018年汛前多数可投用
日前,武汉市水务局通报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截至今年6月底,该计划已完成投资53.5亿元,占总投资的41.2%;已完工项目102项,占总项目的48%;在建项目95项,占总项目的45%;由于建设涉及旧城改造、整体开发等原因取消项目14项。预计到2018年汛前,大部分重点项目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31项市级项目工程完工
市级项目完工的有武汉火车站地区排水工程、红庙立交排水工程、罗家港、沙湖港综合整治工程、罗家路泵站二期、常青泵站二期、民生路泵站拆迁重建工程、后湖泵站三期改造工程、汉钢西泵站工程等31项,实际新增抽排能力236.5立方米/秒,这批项目的建成使武昌徐东地区、东沙湖地区、汉口黄孝河地区、机场河地区、沿江地区、汉阳汉钢地区的排水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在今年6月30日至7月6日创历史周累计降雨记录的强降雨中,琴台大道华润中央公园、徐东大街、水果湖周边等30余处渍水情况得以明显改善。
据悉,武汉市于2012年底启动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2013年4月,武汉市印发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当时武汉市的总抽排能力为903立方米/秒。计划实施211个项目,其中市级项目69项,区级项目142项,估算投资129.85亿元,提高中心城区排渍能力,达到日降雨量200毫米、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
五大因素致部分项目未完成
由于征地拆迁、前期工作、国家标准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该计划存在未完成的问题,主要是一批投资大、工程规模大、实施难度大的骨干排水项目。
首先是前期审批环节问题。排水项目的建设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排水建设项目前期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据统计,排水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项目修规、立项、选址意见书、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排污口报告、能评、环评、稳评、可研、初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勘察设计招标、施工招标、监理招标等16个环节,理论上需耗时230个工作日,虽然部分排水重大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但由于涉江、涉堤、涉铁路,为确保堤防、铁路、防汛安全,技术难度高,方案编制复杂,协调环节多,难度很大。
其次,武汉市排水项目谋划是按照2012年设计标准开展前期相关工作,2014年国家为保障城市安全,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进行了修订,大量的排水项目设计规模需要按照新的规划标准调整排水能力,如江岸区黄浦路泵站原规划17立方米/秒,按照新的规划需调整至32立方米/秒,江南泵站需从80立方米/秒调整至150立方米/秒。为此,项目规划用地、设计、可研、初设等工作也需重新调整、报批。
此外,排水项目建设周期特点明显,特别是大型泵站和临江临湖骨干排水通道建设项目,如四新泵站、后湖四期泵站、江南泵站、港西二期泵站、黄浦路泵站改造、筷子湖泵站、什湖泵站及配套排水等工程,汛期考虑防汛排渍安全需求,不能施工,原则上只能在非汛期(11月至次年4月份)施工。
国家金融政策调整影响以及征地拆迁问题这两个因素也使得部分项目建设受阻。如后湖四期、江南、港西二期、琴断口泵站泵站建设和巡司河第二通道、青菱路、夹套河、巡司河、青山港及武钢二号明渠、21号公路明渠改造、董家明渠骨干排水通道建设等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范围大,种类多、情况复杂,对排水项目建设进度影响较大。(记者 徐靓丽)
(责任编辑: 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商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