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武汉老宅神秘面纱 历史文物建筑风格独特
武汉有16处第二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分别是武汉崇真堂、中南神哲学院、朴园、白沙洲民居、湖北中医附院15号楼、瑞典教区旧址、翁守谦故居、蔡广济旧宅、昙华林32号、汪泽旧宅、中医附院库房、徐氏公馆、圣约瑟学堂旧址、晏道刚公馆、半园、武昌区鼓架坡59、60、61号。这16处老宅大多经过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洗礼,或有较高艺术和教育文化价值、或为历史人物建筑、或具一定建筑风格及历史文化教育价值而被保留。
武汉崇真堂
崇真堂是中国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崇真堂位于武昌区戈甲营44号,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于1864年,为省城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哥特式风格,开尖券窗,可容200人。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戈甲营崇真堂人员并入汉阳门生命堂,房屋改为纸厂仓库。2000年11月恢复礼拜。2005年列为武汉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中南神哲学院
位于武汉市武昌花园山2号院内。院内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另设修院专用小圣堂、图书室、电脑室、医务室、理发室、外宾接待室及住宅等,学院是培养教区司铎的基地,满足各地教会牧灵的需要。
朴园
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内,建于1936年,系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内木板铺地,总建面630平方米,是文化名人钱基博1946年至1957年居住的地方。朴园一栋有历史的小洋楼,是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都在武汉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白沙洲民居
白沙洲堤外有较多老民居,一部分已经在拆除,保存得完整的较少,据当地的一位老人讲,这些老房子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以前都是这一带的大户人家。
湖北中医附院15号楼
建于1901年,位于武昌区花园山4号。有较高艺术和教育文化价值。
瑞典教区旧址
一个拱门口,里弄内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旧时轮廓。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
翁守谦故居
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蔡广济旧宅
蔡广济旧宅位于戈甲营4号,建造于民国,为砖木结构,人字坡仿西式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门廊、踏步、百叶窗,顶有阁楼,高地基,透空地层,总建面187.38平方米。该宅原为民国武昌地方警察局长蔡广济旧宅,现为蔡广济后代私宅。
昙华林32号
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汪泽旧宅
属江南民居式住宅建筑,1910年建成。原国民党97军军长汪泽曾居住于此。
中医附院库房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现中医附院库房,建于 1888 年,位于武昌区花园山 4 号。嘉诺撒仁爱修女会是个天主教的国际性修会,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应湖北代牧区主教明位笃的邀请,共差派6位修女,从意大利来到了武昌,很快就在昙华林街区的花园山南麓,创办了一间小小的圣约瑟诊所。
徐氏公馆
徐源泉公馆坐落在仓埠南下街,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由国民党中央执委、第26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耗资十万大洋修建。公馆坐西朝东,面向井市,背靠武湖,楼台相间,亭池错落游廊四护,古木掩映。
圣约瑟学堂旧址
圣约瑟学堂旧址武汉市武昌昙华林花园山南麓的“圣约瑟学堂”旧址,是1906年刘静庵领导的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的所在地。此地位于崇福山街49—51号(原武昌候补街高家巷),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日知会学校内的救世堂,1901年在此兴办书报阅览室,名曰“日知会”。
晏道刚公馆
位于高家巷17号,建造于1932年。晏道刚(1889-1973)早年参加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后参加民革地下组织和迎接解放活动。解放后任湖北省政协委员等职。
半园
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1928年建成,砖木结构。门额石匾上“半园”二字,乃当年民国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谭延闿的手书,从中也可窥见屋主昔日的显赫。
武昌区鼓架坡59、60、61号
鼓架坡是条巷道名,该巷道历史上曾居住过许多社会名流,是一栋近代教育人物建筑。